近期,汽车行业内关于车企营销手段的争议再度升温,引发了广泛讨论。一位资深汽车媒体人吴佩在微博上揭露了一条行业内幕,指出某车企新车“小订破万”的佳绩并非市场真实反馈,而是早在发布前数月就已内定,旨在取悦领导层。
所谓“小订”,即新车发布后用户预付的部分订金,金额通常在2至5千元之间,意在表达购车意向,同时赋予消费者后悔的权利,随时可申请退款。吴佩的爆料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公众对车企订单数据真实性的质疑。
事实上,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车企营销部门不断推陈出新,力求在风阻系数、碰撞测试、续航能耗、智能驾驶能力等多个维度吸引消费者。然而,这些传统营销点已被充分挖掘,订单量这一本应客观反映市场表现的指标,也逐渐被纳入营销范畴,失去了原有的参考价值。
吴佩的微博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人们开始反思,究竟哪家车企能够预知未来,精准把控新车订单量?而近期众多新车发布的订单成绩海报,又是否含有水分?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车企的大定与小订数量宛如一个黑盒,数据的真实性完全取决于车企的诚信。
销量营销并非新鲜事物,而是市场营销中的老策略。消费者普遍认同“买的人多即是好产品”的观念,因此亮眼的销量数据往往能增强购车信心。早在燃油车时代,车企就通过设立年度销量目标,激励4S店提升销量,虽然方式朴素,但效果显著。然而,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退出,一些新势力车企开始采取更为激进的营销手段。
自2023年起,国家对新能源车企的补贴政策终止,每辆绿牌车的补贴从4000至12600元不等,转由车企自行承担。为缓解成本压力,部分车企选择在补贴结束前大量生产并上牌车辆,甚至利用员工或供应商的购车指标,先将车辆过户至其名下,待有真实消费者购买时再过户,以此虚增销量。
这种行为导致车企销量数据异常,2022年的销量榜上,不少车企的数据显得颇为夸张。而这种做法的升级版,即“零公里二手车”,已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部分车企将新车挂靠在车商或员工名下,充作销量,待有需求时再低价出售给消费者,本质上是对未来销量的预支。
尽管这种做法看似为消费者提供了购买便宜新车的机会,但实则传递了错误的市场信息,无异于虚假宣传。同时,零公里二手车现象加剧了行业内卷,价格战愈演愈烈,最终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供应商生存环境恶化。
面对这一乱象,商务部已牵头召开闭门会议,计划整治零公里二手车问题。然而,车企并未止步,转而寻求更为便捷、高效且风险较低的营销方式,非正式的小订和大定订单成为新宠。这些订单不仅能反映消费者对车辆的热情程度,且无需实际交付车辆,加之订金金额小、退款灵活,可操作空间巨大。
据业内人士透露,车企在发布会后往往会要求一定数量的订单,以确保公关项目和供应商指标的完成。这导致订单数量中掺杂了非真实购车意向的订单,使得订单数据膨胀,误导消费者和市场。
这种风气不仅造成订单数量的通货膨胀,还对那些真正受市场欢迎的车型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即使车型销量真实,也可能因竞争对手的虚假数据而显得逊色,导致订单流失。鉴别这类刷单行为并不难,关键在于车企是否愿意公开退单率和订单转化率,以及对比发布时的订单数与每月交车数量。
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订单数已成为车企塑造市场预期的工具,而非单纯反映市场销量的指标。然而,真正的好产品无需过度营销,其设计、配置和定价自会赢得市场认可。车企应明白,营销只是产品的点缀,好产品自会吸引消费者追捧。而缺乏自信、依赖虚假数据的产品,最终只会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