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跨界造车:追觅科技的业绩增长赌博与资本焦虑

   时间:2025-09-04 15:11:46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科技界的一场深刻变革中,追觅科技的一则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这家以智能清洁家电起家的企业,正式宣布进军造车领域,首款车型直指超豪华市场,对标布加迪威龙。这一跨界举措,不仅彰显了追觅突破现有业务边界的雄心,也让业界对其背后的动机与实力产生了诸多猜测。

追觅科技的创始人俞浩,曾是国内无人机领域的先行者,其创立的追觅品牌,凭借自研高速电机技术,在智能清洁市场迅速崛起,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然而,面对清洁电器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逐渐显现的市场天花板,追觅似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跨界造车。

据追觅方面透露,公司已组建了一支近千人的造车团队,并计划长期投入汽车领域。其此前在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将为汽车电驱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技术方向提供支撑。截至2024年底,追觅已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45%,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

然而,跨界造车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一家以家电起家的企业而言。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技术壁垒高筑,资金投入巨大。追觅虽在电机领域有所积累,但电动车电机的高功率密度、宽转速范围及高效散热等技术要求,远超家电用电机。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技术的研发,也需要基于数亿公里的路测数据、强大的算力芯片和深度的算法迭代,这对于追觅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除了技术上的挑战,追觅还需面对造车资质、供应链稳定性、市场竞争等多重考验。目前,国家已明确停止发放新的造车资质,这意味着追觅无法像小米那样通过独立申请路径获得资质。而寻求代工生产,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政策门槛。在供应链方面,追觅既无规模优势,也无技术绑定,难以获得优先供应的权利,供应链稳定性将成为其造车路上的致命短板。

尽管如此,追觅仍坚持认为,其全球化渠道将成为汽车业务出海的优势。目前,追觅业务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服务家庭超3000万,会员数量突破1100万。这一庞大的用户基础和销售渠道,或许能为追觅的造车之路提供一定的助力。

然而,业界对于追觅造车的看法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追觅从清洁家电独角兽向科技公司跃迁的关键一步;也有人直言,家电企业造车不过是资本催熟的又一场泡沫。在这种背景下,追觅的造车决定更像是一场豪赌,赌的是其多年积累的核心技术能力能否在汽车领域复用成功,赌的是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事实上,追觅并非首个因家电业务增长见顶而跨界造车的企业。智米、石头等同行此前均宣布过造车计划,但他们的进展并不顺利。智米仅通过与奇瑞合作,为iCAR赋能;而石头造车的首款产品极石01由北京汽车制造厂代工,市场表现平平。这些先例让业界对于追觅的造车之路更加担忧。

追觅的造车决定,也折射出了中国科技消费品牌的集体焦虑。当主业进入存量竞争,资本催促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管理者容易被技术跨界的想象冲昏头脑,却忽视了能力边界的客观规律。对于追觅而言,其造车之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无论如何,追觅已经迈出了这一步,未来能否在汽车领域站稳脚跟,还需时间给出答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