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帮表弟选车时遇到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他打开发动机舱后,径直走向机油尺,车辆刚熄火不到两分钟,他就嚷嚷着“机油不足”,差点直接去加注。这种操作其实并不少见,许多开了多年车的老司机也容易犯错——检查机油时若方法不当,反而可能损害发动机。
笔者那辆开了八年的老捷达,算是和机油尺“打交道”的老手了。经过多年实践,发现最稳妥的检查方式其实很简单:停车过夜后,次日清晨启动前查看。此时机油完全沉淀在油底壳中,测量结果最为准确。若在热车状态下检查,机油可能因发动机内部残留或温度变化导致读数偏差。
具体操作时,需先将车辆停放在平整地面。笔者通常选择小区内划线车位,停稳后挂空挡轻晃车身,若车辆无滑动则说明地面平整。随后打开发动机盖,机油尺一般带有彩色拉环(多为红色或黄色),便于识别。首次拔出时,需用卫生纸彻底擦拭尺身,避免残留机油干扰测量结果。
擦拭干净后,将机油尺完全插入,听到“咔嗒”声确认到位后再拔出。等待十几秒后观察油迹位置:若在MAX(上限)和MIN(下限)之间,则说明机油量正常。笔者习惯将油位控制在中间偏下位置,认为这样能减少发动机运转阻力,略微降低油耗。
曾有一次保养经历令人印象深刻:4S店工作人员加注机油后立即检查,称油量不足并补加。但笔者次日冷车复查时,发现油位已超过MAX线,吓得赶紧到修理厂排出部分机油。实际上,机油过量比不足危害更大——会导致发动机运转阻力增加、动力下降,长期还可能引发烧机油、积碳等问题,维修成本动辄上千元。
关于热车检查的争议,笔者曾多次试验:行驶十余公里后熄火等待半小时,此时测得的油位比冷车状态略高,推测与机油热胀冷缩有关。但若刚熄火就检查,结果必然偏低,因为部分机油仍附着在发动机内部零件上未流回油底壳,此时补加机油纯属浪费。
检查机油时还可顺便观察油质。取少量机油涂抹在手指上捻动,若触感顺滑无颗粒,说明油质尚可;若颜色发黑、黏度异常,即使未到保养里程也需警惕。笔者曾因拖延两个月未换机油,导致发动机噪音剧增,更换新油后才恢复正常。
对于配备电子机油尺的车型,部分车主担心显示屏数据不准确。其实电子与物理机油尺原理相似,只要显示在上下限之间即可。若接近下限也无需惊慌,通常能坚持到修理厂,不必中途停车补加。
笔者邻居曾闹出笑话:去年冬天总抱怨车辆烧机油,频繁补加。后来帮他冷车检查,发现机油量完全正常。原来他习惯在热车刚停时检查,导致读数偏低,白白购买了数桶机油。
总结检查要点:冷车状态、平整地面、彻底擦拭、完全插入,这四步到位即可准确判断机油量。发动机是车辆的“心脏”,机油则是“血液”,每周花一分钟检查远胜于机油烧干后拉缸的麻烦。老捷达能长期稳定运行,或许正得益于这些细节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