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25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超导量子比特实验先驱的卓越贡献

   时间:2025-10-09 04:28:3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瑞典皇家科学院近日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尔·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和约翰·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以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实现宏观量子隧穿与能级量子化方面的突破性贡献。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人类对量子力学在宏观尺度应用的理解,也为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量子力学通常被认为是微观世界的法则,但宏观量子现象的存在却挑战了这一传统认知。超导和超流作为典型的宏观量子现象,分别源于玻色子和费米子的量子行为。玻色子(如氦4原子)在低温下会形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导致超流现象;而费米子(如电子)则通过形成库珀对(近似玻色子)实现超导电性。这些现象的描述依赖于一个称为“序参量”的宏观波函数,其相位变化直接驱动了超流和超导的物理特性。

约瑟夫森效应是宏观量子现象的重要体现。当两个超导体被绝缘层隔开时,它们宏观波函数的相位差会导致超导电流穿过绝缘层,电流强度与相位差的正弦函数成正比。这一效应由剑桥大学研究生约瑟夫森在1962年通过多体微观理论预测,并成为后续量子研究的关键工具。然而,早期的超导和超流现象并未完全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尺度上的直接应用,因为缺乏宏观状态间的量子叠加证据。

198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克拉克教授带领马丁尼斯和德沃雷,首次在偏电流约瑟夫森结中观察到量子化的能级结构。他们通过微波辐照实验发现,当微波频率与能级差匹配时,约瑟夫森结的逃逸率显著增加,证明相位差是一个量子力学算符。这一实验不仅验证了约瑟夫森结的量子行为,还表明可以通过电路对其进行精确控制,为后续量子计算研究铺平了道路。

1990年代,随着量子计算研究的兴起,超导约瑟夫森结成为实现量子比特的重要平台。超导量子比特分为电荷量子比特、相位量子比特和磁通量子比特等多种类型,其核心在于通过控制充电能和约瑟夫森能的相对大小,实现量子态的叠加和操控。1998年,德沃雷团队证明了电荷量子比特叠加态的存在;1999年,日本NEC实验室的中村泰信团队首次实现了电荷量子比特的拉比振荡;2002年,德沃雷团队又设计出电荷-磁通混合量子比特,显著提高了量子态的稳定性。

超导量子比特的进展不仅限于单量子比特。2000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分别在超导环中实现了磁通量子比特的叠加态;2003年,代尔夫特团队进一步实现了磁通量子比特的拉比振荡和读出。这些研究为多量子比特耦合和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基于超导量子电路的量子优越性实验已成功实现,标志着量子计算技术进入新阶段。

置于微波腔中的超导量子电路还催生了电路量子电动力学领域。与传统的腔量子电动力学相比,电路量子电动力学的量子门和读出速度快了1000倍,尽管退相干时间也相应缩短,但其高效的数据获取能力使其成为量子计算研究的重要方向。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