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合肥落幕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小行星探测、防御及资源开发利用展开深度研讨。这场由深空探测实验室与国际深空探测学会联合主办的盛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前沿构想,更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携手应对太空威胁的倡议。
作为太阳系中可能对地球构成重大威胁的天体,近地小行星的监测与防御已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焦点。这类天体虽撞击概率极低,但一旦发生,其破坏力足以改变人类文明进程。与会专家指出,小行星防御工程涉及空间监测、轨道计算、拦截处置等多环节技术集成,需要突破传统航天任务的边界,构建跨国界、跨学科的协同体系。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会上透露,中国正规划实施小行星动能撞击验证任务,通过发射探测器对目标小行星进行精准撞击,并联合全球监测网络评估防御效果。这一任务将验证关键技术,为未来可能的小行星威胁应对积累数据。他特别强调,中国愿与各国共享监测数据、共建防御体系,在载荷搭载、技术攻关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作为会议联合主办方,目前已汇聚50家机构会员和300余位个人专家,形成覆盖航天机构、科研院所的全球网络。该组织通过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推动技术标准制定,持续为深空探测领域注入创新动力。本届会议以“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利用”为核心议题,正是希望凝聚国际共识,加速相关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会议期间,多国代表就小行星资源开发的前景展开讨论。有专家提出,部分近地小行星富含稀有金属和水冰资源,未来或可通过原位开采支持深空探索。但这一愿景的实现,同样需要国际社会在技术规范、权益分配等方面达成共识,避免因资源竞争引发新的太空治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