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技术深度融合的浪潮下,乘用车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L2级辅助驾驶功能加速向中低端车型渗透,L4级自动驾驶则迈入规模化运营阶段。近期披露的上市公司财报显示,头部自动驾驶企业营收普遍呈现增长态势,行业分化格局进一步显现。
辅助驾驶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特征。比亚迪、理想等车企将L2级功能下探至10万元价格带,推动自主品牌辅助驾驶渗透率从2024年底的51%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9%。其中,NOA等高阶功能渗透率突破32%,较年初提升12个百分点。这种技术下沉趋势直接带动供应链企业业绩,地平线上半年营收同比激增67.6%至15.67亿元,禾赛科技二季度营收达7.1亿元,同比增长超50%。
行业分化特征在产业链各环节均有体现。德赛西威凭借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业务协同,上半年营收增长25.25%;佑驾创新总收入达3.46亿元,同比增长46.1%。但基础L2级市场增速已现放缓迹象,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张嘉祺指出:"具备无图城市NOA技术储备且能向L4级演进的企业,将主导下一轮市场竞争。"这种技术迭代压力在黑芝麻智能等企业身上尤为明显,其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降30.4%,净亏损扩大至7.62亿元。
L4级自动驾驶领域,Robotaxi业务成为核心增长极。小马智行二季度营收1.54亿元,同比增长75.9%;文远知行营收1.27亿元,增幅达60.8%。出行平台加速布局,如祺出行运营Robotaxi超300辆,曹操出行在苏州、杭州累计完成1.5万公里自动驾驶测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北京、广州等地开放更多测试区域,为商业化落地创造条件。
经济模型优化带来盈利曙光。测算显示,一线城市Robotaxi投放量达1000台时,单车运营可实现盈亏平衡。小马智行已启动第七代Robotaxi量产,两个月内生产超200台车辆,创始人彭军表示有信心在年底达成千台目标。张嘉祺分析称:"当运营规模突破临界点后,硬件成本分摊和运营效率提升将推动企业走向盈利。"
尽管头部企业展现强劲增长,行业整体仍处亏损阶段。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虽营收大增,但尚未摆脱"高增长高亏损"特征。这种局面折射出自动驾驶产业特有的发展逻辑:前期需要持续投入构建技术壁垒,后期通过规模化运营实现价值释放。随着2026年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窗口临近,技术路线选择与商业化落地能力将成为企业分化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