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自引入中国以来,已走过近半个世纪历程。随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信息传递工具演变为连接人际情感的纽带,甚至构建出虚实交融的新型媒介空间。这种变革使传统大众传播理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推动中国传播学进入必须突破固有框架、重构知识体系的关键阶段。
在学科转型的十字路口,一场以“中国传播学本土化”为主题的学术对话近日在上海举行。与会学者从个人学术经历出发,深入探讨理论创新路径。深圳大学吴予敏教授回忆,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理论为人文社科研究注入新活力,其著作《无形的网络》尝试用传播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强调应摒弃本质主义思维,以动态建构方式揭示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关系。浙江大学黄旦教授梳理本土化进程时指出,这一过程既包含对西方理论的验证调整,也涉及对传统“传”概念的重新诠释,更需突破中外、古今的二元对立,建立具有主体性的学术范式。
武汉大学单波教授提出“情境化”研究方法,认为本土化不应固守特定边界,而应在跨文化对话中寻找创新突破点。他主张将传播现象置于具体社会情境中分析,通过“差异化共生”理念破解文化中心主义困境。这种观点为构建开放包容的学术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作为“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的重要环节,这场对话拉开了系列学术活动的序幕。本届论坛以“媒介学:智能时代的都市社会”为主题,聚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设置四大专场与19个分论坛。84篇入选论文涵盖智能城市治理、数字文化传播、人机交互设计等前沿领域,展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趋势。
论坛特别关注智能技术对城市文明的重塑作用。案例显示,《黑神话:悟空》等文化产品通过游戏媒介实现全球传播,创造新型文化交互模式;外卖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成为跨国群体融入城市的“文化接口”;无人驾驶、智慧政务等应用场景则勾勒出中国智能城市的发展图景。这些实践表明,数字媒介不仅是技术载体,更成为文明对话的新型平台。
与会学者强调,智能技术正在改写城市传播规则。从微观层面的机器人服务到宏观层面的城市大脑系统,中国在智能城市建设中形成的独特经验,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论坛发布的《城市新兴技术创新力评估报告》指出,数字媒介环境对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扩散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优化数字沟通生态将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汇聚了来自新闻传播、社会学、技术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跨学科对话,与会者就智能时代传播学的理论重构、方法创新等议题达成多项共识,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学术动能。这场思想碰撞不仅回应了时代变革带来的挑战,更为中国传播学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开辟了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