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近日在安徽合肥举行,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会上透露,我国正规划实施小行星动能撞击验证任务,通过实际测试验证防御方案的可行性。
任务将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创新模式,由观测器与撞击器协同完成。观测器先行抵达目标小行星,开展近距离探测,获取其形态、轨道及物质成分等关键参数。随后撞击器以高速实施精准撞击,全程通过天地联合观测技术,记录轨道偏移、表面形貌变化及溅射物扩散等数据,为评估防御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吴伟仁院士指出,此次任务需在千万公里级距离上实现动能撞击器与迎面小天体的精确交会。通过产生足够动能改变其轨道,确保目标小行星在未来数十年至百年内不会威胁地球安全。我国已向全球航天机构发出合作倡议,在联合监测、载荷搭载及数据共享等领域开展国际协作。
国家航天局此前宣布将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体系,应对潜在撞击威胁。太阳系中约90%已知小行星集中于小行星带,但部分近地小行星轨道与地球存在交点。历史案例显示,这类天体曾引发墨西哥湾撞击等灾难事件,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的小行星爆炸更造成上千人受伤。
今年2月,编号2024 YR4的小行星因存在撞击概率引发关注,后经观测其威胁等级降至"接近为零"。2022年5月,直径1.8公里的7335(1989 JA)小行星以每秒21公里速度掠过地球,其尺寸相当于两座哈利法塔叠加。同年2月,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2022AA小行星在距地球255万公里处安全飞越。
动能撞击被国际航天界公认为最可行的防御手段。深空探测实验室专家李海洋解释,通过微小速度改变即可使小行星轨道偏移,但需解决高速撞击小目标的精度控制难题。除动能撞击外,推离偏转、引力拖车等技术也在研发中。联合国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正协调各国制定应对方案,明确任务启动条件与执行时限。
尽管存在风险,小行星的科学价值不容忽视。国家天文台专家严韦表示,这类天体保留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研究其演化有助于揭示行星系统起源。深空探测实验室指出,小行星可能蕴藏地球稀缺资源,具有重大开发潜力。我国天问二号探测器已于今年5月发射,目前正对2016HO3近地小行星开展伴飞探测,计划执行取样返回任务,为期十年的深空探测将揭开更多宇宙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