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我国规划实施动能撞击小行星任务 验证防御方案可行性 守护地球安全​

   时间:2025-09-07 08:26:3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安徽合肥举行期间,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透露,我国正规划实施一项针对小行星的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旨在通过技术实践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该任务将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创新模式,发射观测器与撞击器协同作业。

据吴伟仁介绍,任务流程分为三个阶段:观测器首先抵达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形貌、轨道等关键参数;随后撞击器以高速实施撞击,全程通过天地联合观测技术记录轨道偏移、溅射物分布等数据;最终观测器再次伴飞,评估撞击效果。任务目标是在1000万公里距离外精准拦截迎面而来的小行星,通过动能冲击改变其轨道,确保未来数十年内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

国家航天局此前已明确表示,将着手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与全球伙伴在联合监测、技术共享等领域开展合作。近地小行星作为太阳系形成的“活化石”,其不规则外形与共享轨道特性使其成为防御重点。统计显示,约90%的已知小行星集中于小行星带,但部分轨道与地球交叉的近地小行星仍存在潜在风险。

历史上,小行星撞击曾引发严重后果:6500万年前墨西哥湾撞击事件导致恐龙灭绝,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摧毁2000平方公里森林,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爆炸事件造成1500人受伤。近年来,多颗近地小行星引发关注:2022年直径1.8公里的7335(1989 JA)小行星以每秒21公里速度掠过地球,2024年2月2024 YR4小行星曾被预测存在撞击概率,后经观测调整为“接近零风险”。

动能撞击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小行星防御手段。深空探测实验室高级工程师李海洋指出,通过高速撞击改变小行星速度,可使其轨道偏离地球。该方法技术难点在于需在极短时间内实现高精度拦截,同时控制撞击能量以避免碎片化风险。推离偏转、引力拖车等方案也在研究中。

尽管存在威胁,小行星的科学与资源价值同样显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专家严韦表示,小行星保留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对研究行星演化历史具有关键意义。李海洋补充称,小行星可能蕴藏地球稀缺资源,未来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全球多个航天机构正通过发射探测器获取小行星样本,以揭示太阳系起源之谜。

我国今年5月发射的天问二号探测器已进入深空探测阶段,首站目标为近地小行星2016HO3。该探测器将在轨运行约十年,完成伴飞、取样、返回等13个任务阶段。若任务成功,带回的样本将帮助科学家解析小行星成分与演化机制,为后续防御与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