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动汽车自燃、手机电池及充电宝爆炸等事件频发,这些安全隐患的背后,都指向锂电池热失控这一关键问题。当锂电池内部温度异常升高,就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起火甚至爆炸。如何让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更安全,成为科学家们亟待攻克的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带来好消息:他们研发出一种“智能气体管理”技术,如同给电池配备了内置“灭火器”,能在危险萌芽阶段主动出击,将火灾扼杀在摇篮中。这一研究成果受到国际科技媒体《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的专题报道,引发全球科学界高度关注。
要理解这项技术的创新之处,需先了解锂电池“发火”的原理。锂金属电池能量密度高,可达500 Wh/kg以上,是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的理想选择,但安全挑战严峻。当电池温度升至200摄氏度时,正极材料分解并释放氧气,金属锂负极与电解液反应,产生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在电池这个密闭空间里,氧气与可燃气体相遇,极易引发剧烈反应,导致热失控甚至爆炸。气体积聚会使电池内部压力急剧升高,外壳破裂后,内部高温气体与空气接触,同样会剧烈燃烧,温度可超1000摄氏度。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白春礼院士、郭玉国研究员和张莹副研究员团队,提出在电池正极内部构建“阻燃界面”(FRI)的解决方案。该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智能响应”机制。研究人员在正极材料中加入特殊含磷聚合物,正常状态下,它安静存在于正极中,不影响电池工作。但当电池温度升至100摄氏度(热失控早期阶段),聚合物自动分解,释放含磷自由基。
这些自由基如同“消防员”,迅速发挥作用:它们能“捕获”电解液热分解产生的活性基团(如H·、CH·等),阻止可燃气体生成;同时抑制正极释放氧气,切断“助燃剂”供应。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后,锂电池在极端情况下可燃气体生成量减少63%,氧气释放量降低49%,相当于同时关闭了“燃料阀”和“氧气阀”,让爆炸失去必要条件。
研究团队制作了0.6 Ah的锂金属软包电池进行测试,结果令人惊喜。在热滥用测试中,普通电池热失控峰值温度高达1038摄氏度,升温速率达每分钟4万摄氏度,这种爆炸式温升会瞬间引发灾难性后果。而采用新技术的电池,热失控峰值温度仅为220摄氏度,升温速率降低40000倍,且未发生爆炸,仅轻微鼓胀,为应急措施争取了时间。
气体分析结果同样出色。普通电池产生的气体中,可燃气体占比达62%,而新技术电池中这一比例降至19%,相对安全的二氧化碳占比从38%提升到61%,大大降低了爆炸风险。
这项技术的“智能”特性尤为突出。它并非简单添加阻燃剂,而是构建了一个能主动响应温度变化的防护系统。电池正常工作时,阻燃聚合物不影响性能;只有检测到异常升温,才会“苏醒”并采取行动。这种“按需激活”的特性,既保证了安全性,又未牺牲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实验证明,采用新技术的电池在2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80%的容量,循环稳定性良好。
该技术不仅提升了锂金属电池的安全性,还适用于其他类型电池系统,如锂硫电池,且效果良好。更重要的是,它与现有电池生产工艺高度兼容。制造商只需在正极浆料中加入特定前驱体,经紫外光固化即可形成阻燃界面,无需大规模改造生产线,降低了技术推广门槛。
在钉刺测试中,采用新技术的电池表面温度维持在32摄氏度以下;过充测试中,即使充电到4.8 V,电池也未出现明显温度上升。这些极端条件下的优异表现,充分证明了技术的可靠性。
传统的电池安全策略多为“被动防护”,如通过外部保护电路、冷却系统等应对危险。而这项新技术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让电池具备自我保护能力。其智能气体管理策略的核心在于:源头控制,减少危险气体产生;成分调控,改变气体组成,降低可燃性;压力缓解,避免气体积聚导致机械破裂,构建了立体的安全防护网络。
这项研究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智慧:与其在电池起火后灭火,不如从根本上防止起火。同时,它也展示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融合了材料科学、电化学、热力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典型的交叉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