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创新成果交流活动中,辽宁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图景徐徐展开。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的“1000个中国工业第一”纪录片,将观众带回新中国工业奠基的辉煌岁月——从沈阳第一炉钢水奔涌,到大连第一艘航母下水,这片黑土地曾诞生无数个“中国首创”。而今,随着工业互联网浪潮席卷,辽宁制造正以智能化的新姿态,书写从“造得出”到“造得好”的进化史。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现场演示成为全场焦点。与传统AI只能提供文字方案不同,由辽河实验室研发的工业具身智能控制系统,赋予机器人“眼、手、脑”协同能力。在模拟汽车装配场景中,机器人通过视觉传感器定位零件,机械臂精准抓取并完成组装,同时实时优化操作流程。“这相当于给工业设备装上了会思考的‘数字神经’。”实验室负责人兰大鹏解释,目前系统仍处于调试阶段,但未来将彻底改变生产线的运作模式。
检测环节的智能化升级同样引人注目。科大讯飞展出的3D测量工业内窥镜,凭借自研AI芯片实现毫米级精度建模。在航空发动机叶片检测中,设备可穿透0.5毫米厚的金属外壳,将内部裂纹、气孔等缺陷以三维模型直观呈现。“过去需要3天完成的检测,现在3小时就能出报告。”品牌总监李艳透露,该技术已应用于全国20余家航空制造企业。
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小企业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沈阳鸿宇科技推出的“睿工单”系统,以“小快轻准”为设计理念,将生产派工、设备维修等流程数字化。某汽配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使用系统后,工单处理效率提升40%,年节约纸张成本超10万元。而“轻量化MES系统”则通过模块化设计,让中小企业无需定制开发即可实现生产数据实时监控,上线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5天。
服务型制造的转型案例同样精彩。沈阳飞行船数码喷印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的飞图画笔AI平台,正在破解纺织行业设计瓶颈。平台内置的百万级手绘底图库,可基于爆款花型自动生成原创图案。某泳装企业设计师现场演示:上传一款热带鱼图案后,系统10秒内生成5组不同风格的变体,其中3组被直接采用为新款设计。“这相当于给每个设计师配了个24小时工作的创意团队。”平台设计总监肖英昊说。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大型企业到中小微主体,辽宁工业的智能化变革正在多点突破。在鞍钢集团冷轧厂,5G+AI质检系统实现每秒20米高速产线的零漏检;在盘锦石化园区,数字孪生技术让危险作业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30秒。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一个传统工业大省的转型路径——以数字技术重构生产逻辑,用智能装备重塑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