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首款AI眼镜在市场上引发广泛关注,但随之而来的高退货率问题也使其陷入舆论漩涡。据多家行业媒体及平台统计,该产品退货率接近40%,与当前AI眼镜行业40%–50%的平均水平基本吻合。
这款产品于6月26日正式发售,搭载高通AR1与恒玄BES2700双芯架构,主打AI识别、语音交互及拍照记录功能,官方定价1999元起。上市三天内,销量迅速突破5万台,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吸引力。然而,高销量背后,用户体验却呈现明显分化。
多位用户反馈,产品在拍摄与识别功能上存在显著缺陷。例如,光线不足时拍照画质模糊且抖动严重,语音识别延迟明显,甚至出现录制内容丢失的情况。佩戴舒适度方面,尽管官方宣称重量仅40克,但实际佩戴时仍易压迫鼻梁,尤其是搭配近视镜使用时,长时间佩戴的负担感更为突出。
行业分析指出,许多消费者购买AI眼镜的动机源于尝鲜心理。当产品功能与预期存在差距时,退货成为常见选择。这种消费行为在新兴品类中较为普遍,反映出用户对技术创新的期待与实际体验之间的落差。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当前AI眼镜在佩戴舒适度、拍摄体验、续航表现及交互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例如,设备重量分布不均导致不贴合亚洲人脸型;拍照时轻微抖动或光线不足即引发画质崩溃;语音识别延迟等问题频繁出现。这些技术瓶颈成为制约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
有观点认为,国内AI眼镜的基础供应链和技术整合已具备一定基础,但用户反馈不佳表明,产业亟需在AI模块、系统架构、芯片方案及光学设计等领域实现突破。单纯依靠价格调整或包装升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技术层面的创新才是核心方向。
目前,海外品牌如meta与Ray-Ban meta已通过产品创新成功打开市场,但国内尚未出现具有标杆意义的爆款产品。行业正进入“百镜大战”阶段,竞争焦点需从“快速出货”转向“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只有真正解决用户体验痛点,才能在新兴市场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