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一档知名时政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就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发表了独到见解。他指出,当前社会公众对国际形势与中国发展道路的认知仍存在明显偏差,这种认知差异与信息获取渠道的特性密切相关。
范勇鹏分析认为,短视频平台和自媒体文章本质上属于"私媒体"范畴,其内容生产具有强烈的个人化特征。这类信息载体往往服务于多重目的:有的旨在传播特定观点,有的追求流量变现,有的侧重商业推广,甚至部分内容带有明显的情绪宣泄倾向。这种多元诉求导致信息呈现碎片化、片面化的特点,难以保证内容的客观性和系统性。
针对公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面临的认知挑战,范勇鹏提出了具体建议。他强调,普通民众应当主动突破信息茧房,通过关注宏观政策、国际关系等结构性议题,建立对时代发展的整体认知框架。特别需要警惕的是,过度依赖短视频等碎片化信息源可能造成认知混乱——这些平台推送的零散内容容易使公众陷入观点摇摆的困境,今日被某种论调说服,明日又受另一派观点影响。
专家进一步指出,构建理性认知需要培养信息甄别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公众应当学会区分公共信息与个人表达,警惕那些夹杂商业利益或情绪导向的内容。只有通过系统学习、多方验证,才能形成对世界格局和中国道路的客观判断。
这种认知能力的提升不仅关乎个人判断,更影响着社会共识的形成。范勇鹏特别提醒,在信息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公众需要建立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而非被动接受算法推送的内容,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把握正确的认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