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常州企业家沈介良套现40亿:从集体小厂到国资接盘,一代人的商业谢幕与新篇章

   时间:2025-09-10 01:34:28 来源:壹只灰鸽子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资本市场近日爆出一则引人注目的股权转让消息:江苏常州企业旷达科技的实际控制人沈介良,将其持有的28%公司股份转让给湖南株洲国资委旗下企业,交易对价达22亿元。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沈氏家族未来若继续减持剩余22%股份,预计还能获得至少18亿元现金。这意味着,这个家族通过分步减持将实现总计40亿元的现金套现。

这家当前市值数十亿元的上市公司,其发展轨迹堪称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成长的典型样本。1993年,时任武进第八毛纺厂厂长的沈介良,被调任至当时还是集体所有制的武进太湖医院环保配件厂。这家主要生产汽车内饰的小厂,在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期迎来转机。1998年企业改制时,沈介良联合28名员工以220万元总价买断集体资产,其中他个人出资173万元获得77%控股权,由此开启家族资本运作之路。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交易的定价机制。协议签署当日,旷达科技二级市场收盘价为5.7元/股,而国资方给出的转让价达到5.39元/股,较常规协议转让价(通常为市价80%)溢价18%。不过交易设置了对赌条款:沈氏家族后续减持价格不得低于5.39元/股,否则需补足差价,同时沈介良将10%股权质押给国资方作为履约保障。这种"高定价+严约束"的交易结构,在近年国资收购民企案例中较为罕见。

从企业治理角度看,这场交易折射出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典型选择。现年75岁的沈介良虽培养女儿进入管理层,但最终未选择家族传承。这种决策背后,是制造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汽车内饰行业毛利率从2017年的37%持续下滑至2025年的22%,原材料价格却上涨40%。更关键的是,新生代企业家普遍不愿承接传统制造业的重资产模式,转而投向科技、金融等新兴领域。

财务数据显示,旷达科技上市15年来累计融资21亿元,同期累计分红同样达到21亿元。但其中超过半数(11.5亿元)流入沈氏家族账户,实际向公众投资者返还的现金仅9.5亿元。这种"融资-分红"的资本运作模式,在完成股权转让后将彻底改变。国资接盘后,企业战略调整方向、利润分配政策等关键问题,都将面临新的决策框架。

行业分析师指出,汽车内饰行业已进入高度同质化竞争阶段,全国现有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前十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30%。这种市场格局下,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巨额资本投入,而传统家族企业往往缺乏持续投资能力。沈介良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集体困境:在行业周期下行与代际传承断层的双重压力下,资本退出成为理性选择。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