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视频平台“时间鬼秤”:广告余量暗藏猫腻,商业诚信不容“缩水”

   时间:2025-09-10 06:22:38 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部分互联网平台投放的广告存在“时间差”问题——广告页面显示的倒计时与实际播放时长不符,实际播放时间往往超出标称数值。经媒体实测,多家视频平台标注为80秒、120秒的广告,实际播放时长均存在数秒至十余秒不等的延长,引发公众对“时间被偷”的讨论。

这种被称为“时间鬼秤”的现象,虽单次时长差异仅数秒,但因涉及用户日常高频使用的视频平台,其累积效应引发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广告实际时长与标注不符的情况普遍存在,部分平台甚至通过技术手段模糊倒计时与真实时间的对应关系,导致用户难以察觉时间差异。

业内人士透露,广告时长“注水”与行业计价模式密切相关。当前,视频平台广告报价多按秒计算,部分头部平台单秒报价高达数万元。为确保广告主权益,平台通常会在合同中约定严格的播放时长标准。然而,实际操作中,为避免因技术误差或操作延迟导致广告时长不足而违约,部分平台会主动延长广告播放时间,形成“安全余量”。这种“以多补少”的操作,最终将时间成本转嫁给了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受此现象影响的用户中,相当比例为付费会员。根据平台服务协议,会员享有免广告或减少广告的权益,但“时间鬼秤”的存在,实质上削弱了会员服务的价值。法律专家指出,平台在提供服务时,应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擅自延长广告时长可能涉及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从商业伦理角度看,广告时长的“微小差异”折射出平台对用户权益的忽视。尽管单次时间损失有限,但长期来看,这种“分秒必争”的做法可能损害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呼吁,互联网平台应规范广告播放机制,明确标注实际时长,避免因追求商业利益而牺牲用户体验。

目前,监管部门尚未对“时间鬼秤”现象作出专项回应,但公众对透明化广告计时的诉求日益强烈。如何在广告投放效率与用户权益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互联网行业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