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红书App在最新版本测试中悄然调整了底部导航栏布局,将原有的“热门”入口替换为“市集”,这一动作被视为其深化电商布局的关键信号。作为月活用户超3.5亿的头部内容社区,小红书在“内容种草”与“电商转化”的平衡中持续探索,试图走出一条独特的商业路径。
“市集”入口的升级并非孤立事件。8月24日,小红书电商宣布推出“百万免佣计划”,自9月1日起的一年内,平台商家前100万元交易额将免除佣金,仅保留0.6%的支付渠道成本,覆盖全行业且无需申请。这一政策被解读为小红书吸引商家入驻、完善电商生态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市集”页面通过精细化分类(如家居、穿搭、美护等)和场景化设计(如“日咖夜酒”“时令水果”),试图构建“边逛边买”的沉浸式体验,延续其双栏信息流与笔记引流的内容电商模式。
小红书的电商基因可追溯至2014年。彼时,平台以跨境电商“福利社”切入市场,采用B2C自营模式并设立保税仓。2016年政策调整后,平台开放第三方商家入驻,形成自营与第三方并行的生态。2017年,小红书转向UGC社区建设,聚焦生活方式分享,吸引大量KOL与KOC入驻。2019年,“小红书商城”上线,定位平台化电商,并拓展直播业务,国货美妆品牌纷纷入驻。2021年,“号店一体”改革将电商入口更名为“购物”,2025年6月进一步升级为“友好市集”,强调商品、服务与价格的“三友好”标准。如今,“市集”作为一级入口的落地,标志着其电商业务正式与社区内容平起平坐。
小红书的差异化优势在于“信任电商”模式。与其他平台依赖搜索或算法推荐不同,小红书的交易行为深深植根于内容分享与社区互动。用户通过创作优质笔记和真实体验分享,为商品构建使用场景与评价背景,大幅降低决策成本。数据显示,小红书的流量分发规则受粉丝量影响最小,尾部用户内容平均点赞数超均值66.7%,这种去中心化机制形成了民主化的口碑传播。然而,这种模式也带来挑战:平台需在社区氛围与电商转化间寻找平衡,避免过度商业化冲击用户体验。CMO之恒曾坦言,商业内容与社区内容的协调是“过往最大挑战”。
当前,小红书的电商战略呈现三大转变:从内容社区向“内容+电商”并行转型;从外部导流到内部闭环与内外双轨并行;从标准货架电商向生活方式电商升级。此次“市集”入口的调整,正是生活方式电商战略的具象化呈现。平台通过整合商品笔记、直播与新品首发等内容,强化“逛买一体”的场景感,试图解决用户“种草”与“拔草”的割裂问题。与此同时,组织架构层面成立“大商业板块”,将广告与交易业务整合,由COO柯南负责,以提升商业化效率。
尽管创新不断,小红书仍面临多重挑战。外界普遍认为,其流量属性与交易需求存在不匹配:用户尚未完全形成“小红书可购物”的认知,商品供给与交易体验亦未完全满足需求。内容生态擅长“发现与种草”,但交易需要专业高效的电商基础设施,两者模式存在内在张力。例如,供应链能力不足导致商品丰富度有限,特别是标准品与大品牌商品稀缺,难以满足一站式购物需求;价格竞争力因规模限制而偏弱,物流与售后服务亦与传统平台存在差距。商家曾反馈佣金政策虽调整,但销售转化率仍需提升。
为突破瓶颈,小红书今年加速线下探索。上海首届线下市集“RedMarket”汇聚100余个摊位,将线上“市集”搬至线下,试图通过场景化体验增强用户粘性。这一举措反映了平台对“生活方式电商”的深化理解——不仅提供商品,更构建一种生活态度与社交体验。然而,供应链与履约能力的短板仍需时间弥补。电商的本质不仅是流量与营销,更是后端服务与效率的竞争。小红书能否在保持社区独特性的同时,补齐传统电商能力,走出差异化道路,仍需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