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每一次手机支付、地铁刷脸,背后都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持!”在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年轻记者们看着机房内闪烁的服务器指示灯,发出这样的感慨。近日,“协同发展谱新篇”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廊坊,记者团先后探访京津冀大数据中心、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及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在数据与智能的交融中,感受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澎湃动力。
从高空俯瞰廊坊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其外形如同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站在建筑顶层向西北眺望,北京的轮廓隐约可见。这里的数据传输至北京仅需2-3毫秒,几乎在眨眼间就能完成多次往返。凭借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廊坊早在2009年便率先布局数字产业,规划建设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抢抓北京大数据产业溢出的机遇。
走进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恒温恒湿的机房内,一排排数据中心机柜整齐排列,每秒超过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的数据洪流在此奔涌。中心总经理赵紫铜介绍,算力是数字时代的核心资源,如同工业时代的电力。该中心总规划算力300P,采用“鲲鹏+昇腾”多元算力架构,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普惠算力服务。
目前,中心已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研发“天佑大模型”,通过AI技术检测轨道缺陷,大幅提升运维效率;与河北数智联合孵化的智能档案助手已应用于实际档案管理系统,结合DeepSeek大模型后,效率提升至少30%。“我们已服务超百家企业,算力正从技术概念转化为生产力工具。”赵紫铜说。近年来,廊坊推出的“算力券”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落户,为企业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供了有力支持。
离开“数字云端”,记者团走进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数百台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细如发丝的铜丝在机械臂间精准缠绕,最终汇集成车用线束。这些看似普通的“线疙瘩”,实则是新能源汽车的“神经网络”。
“这条生产线专供北京奔驰新能源汽车,平均每4秒就能生产一根线束。”公司工艺工程师刘炎捷介绍,一辆汽车的安全行驶离不开遍布车身的精密导线系统,从供电、信息显示到故障诊断,至少需要1500条导线。2022年起,公司组建研发团队,专注新能源汽车线束品类。经过四年发展,研发团队已超百人,研发费用从每年千万元增至2024年的1.2亿元。如今,莱尼线束产品从单一的汽车低压线束发展为低压、高压线束及零部件,成为北京奔驰、小米汽车等知名品牌的供应商。
莱尼线束的转型,折射出京津冀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产值已超8400亿元,成为制造业的“首位产业”。河北22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北汽、小米、理想等整车企业供应链,京津冀一小时汽车零部件配套圈日趋完善。
“以前觉得协同发展是宏大规划,今天才明白它藏在机柜的嗡鸣里、AI模型的代码里、线束的每一根导线上。”探访结束后,一位记者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