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烟台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产业园,一场聚焦“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的记者见面会近日举行。作为“‘链’出新业态”专场的核心环节,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向媒体分享了企业在运载火箭研制领域的创新实践。
“我们本质上是一家提供‘太空快递’服务的民营企业。”彭昊旻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企业定位,“就像地面物流公司需要卡车、飞机等运输工具,我们通过自主研发运载火箭,将人造卫星等航天器精准送达预定轨道。”这家成立于山东的商业航天企业,正以差异化路径打破传统航天产业格局。
其研发的首型火箭“引力一号”于2024年初在烟台海阳完成海上首飞,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国内民商领域最大火箭两项纪录。该火箭从总装到发射的全流程均在东方航天港5公里半径内完成,这种“前店后厂”模式将传统发射周期大幅压缩,最高可实现每周一次的发射频率,相较陆地发射场效率提升数倍。
技术创新贯穿于火箭设计全周期。研发团队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统一火箭芯级与助推器直径,标准化发动机接口,使火箭组件可像“积木”般灵活组合。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备料成本,更使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在发射保障环节,团队研发的充气式防护罩替代传统金属结构,通过类似“充气城堡”的柔性材料,在保证防护性能的同时将成本降低30%。
面向未来市场,东方空间已启动第二代产品“引力二号”的研制工作。这款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的可回收火箭,计划于2025年底首飞。其15吨的运载能力可满足大型卫星组网需求,通过垂直回收技术将单次发射成本降至国际领先水平,直指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制高点。
从固体火箭到可回收液体火箭的技术跨越,从沿海发射场到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这家山东企业正以持续创新重塑中国商业航天的产业版图。其“引力”系列火箭的迭代升级,不仅代表着技术实力的突破,更预示着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