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平台上兴起一股“00后、90后菜市场捡菜”的热潮。年轻人纷纷分享自己去批发市场“寻宝”的经历,将原本隐秘的“捡菜经”变成公开的攻略,甚至衍生出“知识图谱”——哪里几点会丢弃土豆、何时能捡到豆角,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这股风潮最初源于海外留学生的视频。他们展示在国外垃圾箱中翻出三文鱼、奶酪等食物的场景,引发关注。但很快有网友指出,英国、瑞士、美国等国家存在大量贫困家庭,若“垃圾箱真有宝藏”,为何当地人不去捡?质疑声中,国内年轻人将目光转向本地批发市场——因运输破损或卖相不佳被丢弃的蔬菜,成为他们“0成本生存”的目标。
捡菜攻略逐渐细化:有人总结“早去太早,晚去太晚”,需卡准批发商丢弃的时间;有人分享地理位置,甚至相约“捡菜搭子”。多数参与者承认,此举更多是出于新鲜好玩——被丢弃的蔬菜品相不差,扔掉可惜。但也有声音担忧,若年轻人蜂拥而至,真正需要靠捡菜果腹的人怎么办?对此,有网友回应:“批发市场多,根本捡不完。”
争议中,一条细分赛道悄然出现:部分博主贴上“离婚单身妈妈”“00后孕妇”等标签,加入捡菜大军。极光新闻评论称,年轻人用5%的付出换取200%的快乐,将下班捡菜视为一种解压方式。然而,评论区的一条留言引发深思:“别人在上吊,你还以为他在荡秋千。”
事实上,并非所有捡菜者都是为了流量或娱乐。一位硕士毕业的药学专业网友自述,在小县城月入5000元,需同时赡养母亲、偿还2400元房贷,每月伙食费达2300元。为节省开支,她开始记录日常花销:给母亲买苹果花13元,吃鱼花43元……看到母亲抱怨枕头不舒服,她想换个好枕头,再添一部智能手机。最终,她决定加入捡菜队伍。
类似的生存困境,在社交平台上并不鲜见。此前,拼多多上曾出现大量售卖过期泡面的商家,一箱仅售几元,标题注明“过期,仅供宠物食用”。但评论区却充满“感动”:有人说“大半没过期,捡漏了”,有人称“过期不久,能吃两个月”。如今,这些商品已难觅踪迹。
与捡菜潮相似的,还有“网吧躺平博主”。他们曾以网吧为家,靠泡面和冰红茶度日,全靠网友打赏维持生计。但近期,这类账号批量下线,仅少数幸存者转变方向——例如某博主4天前更新动态,称已进厂打螺丝。网友调侃:“脱掉长衫躺平,怎么又穿上了?”
这些现象背后,是年轻人对生存成本的无奈妥协。捡菜、吃过期食品、网吧躺平……当“零成本生存”成为一种选择,谁在负重前行?又该如何维持“岁月静好”?或许,答案藏在每个具体的生活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