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IAA 2025车展上,中国供应链企业的角色正发生深刻转变——从曾经的“参与者”升级为技术输出者。超过百家中国企业集体亮相,其中智能驾驶产业链公司成为核心力量,从激光雷达、域控制器到算法平台,系统性地输出可量产的智驾解决方案。在这场全球化竞争中,卓驭科技凭借“油电同智”的技术路径和“Drive Agent”愿景,成为欧洲市场关注的焦点。
“欧洲用户对智能化的理解,仍停留在‘冰箱彩电大沙发’阶段,但他们缺的不是预算,而是真正好用的产品。”卓驭科技副总裁于贝贝在专访中指出。她认为,一旦智驾功能达到可靠、自然的水平,欧洲市场将从“选配”快速转向“标配”。而中国企业的软硬一体能力、快速迭代优势和成本控制经验,正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
此次车展上,卓驭科技首次在欧洲集中展示全栈自研的智驾技术体系。在感知硬件领域,其推出的激目2.0激光雷达和“知周”全固态近场补盲雷达,实现了从感知到计算的全链路覆盖;域控制器方面,同时推出基于高通SA8775P的舱驾融合方案和英伟达NVIDIA DRIVE AGX Thor的高算力平台——前者满足当前量产需求,强调冗余架构与热管理;后者为未来预留算力空间,支持多模态大模型部署。
与多数企业从电动车切入的策略不同,卓驭选择了一条更契合欧洲市场的路径:从燃油车智驾突破。“油车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和散热挑战,恰恰是我们的技术优势。”于贝贝透露,这种能力源于无人机时代积累的低功耗算法优化经验。2018年,卓驭与大众启动燃油车智驾系统合作,2025年双方联合开发的IQ.Pilot增强辅助驾驶系统已在全新揽境等车型上实现高速NOA功能,成为业内少数在传统燃油平台落地高阶智驾的案例。
技术硬实力背后,是严格的工程标准。卓驭通过A-SPICE CL2大众三方联合审核,软件开发流程、功能安全和质量体系达到德系标准,具备直接量产交付能力。“我们的7V+32TOPS方案能在低算力芯片上实现无图城市领航,这种‘西瓜上雕森林’的技术,让欧洲OEM看到了‘即插即用’的可能性。”于贝贝强调。
为深化本地化运营,卓驭在德国不伦瑞克设立分公司,组建工程与合规团队。“ADAS是数据驱动的,必须在欧洲处理数据、满足合规要求。”于贝贝表示,这并非简单的销售前哨,而是扎根欧洲的技术据点。其商业模式被形容为“All you can eat”——能提供软硬一体全栈方案,也可单独输出算法或硬件,灵活适配客户需求。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卓驭展现出前瞻性布局。与高通、英伟达的深度合作中,Thor芯片1000TOPS的算力平台被视为实现“Drive Agent”愿景的核心。这一技术将车辆从AI系统升级为智能体,具备理解交警手势、识别路面文字、自然交互等能力,甚至探索舱驾大模型共享以避免算力浪费。“要实现下一代智驾体验,必须引入多模态大模型,即使压缩后仍需几百TOPS算力。”于贝贝解释。
面对欧洲传统Tier1的竞争,卓驭保持开放态度。“大众教会我们,竞争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于贝贝认为,当前市场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需要与本地企业共同做大蛋糕。这种理念体现在其持续为早期用户提供OTA升级的服务中——例如为2018年宝骏云海/云朵用户更新功能,践行“智驾平权”承诺。
从32TOPS芯片上的功能迭代,到Thor平台上的Drive Agent;从宝骏用户口中的“好用不贵”,到大众燃油车NOA落地,卓驭正探索一条兼顾技术先进性与功能普惠性的路径。“我们不发期货,只交付验证过的能力。”于贝贝的这句话,折射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务实态度——既要有高端技术的突破,也要有基础功能的持续优化,更要有在难而必要市场中投入时间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