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批评西贝莜面村使用预制菜,引发舆论热议。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回应称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声誉,并在全国门店推出“罗永浩菜单”供消费者监督。这场争议将预制菜话题再次推上风口浪尖,消费者对餐饮行业透明度的关注持续升温。
据罗永浩9月10日发布的微博内容,他指责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并呼吁立法要求餐饮企业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该言论迅速引发网络热议,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西贝方面随即展开反击,客服人员强调招牌牛大骨每日现煮、莜面现场手搓,炒菜均使用新鲜蔬菜现制。
西贝成都万象城店店长透露,事件发酵后门店客流量减少约10%,单日营收下降2000元。虽然已将罗永浩消费过的13道菜品制成清单供顾客查阅,但目前尚未收到相关咨询或订单。该店长重申:"西贝坚持现做现卖,后续将持续优化服务品质。"
9月12日,西贝发布公开信并附上13道菜品的详细制作流程,宣布向公众开放后厨、原料基地及中央厨房参观。贾国龙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罗永浩"不实言论"的责任,同时强调企业从未使用预制菜。罗永浩则以10万元悬赏征集证据,并表示已做好应对诉讼的准备。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争议涉及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名誉权的平衡。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正刚分析,公众人物的言论具有更强传播效力,需承担更高注意义务;而知名企业面对批评时也应展现更大容忍度。具体案件需综合考量言论真实性、主观意图等因素进行判定。
预制菜定义争议成为事件核心。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今年3月发布的通知明确,预制菜指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但中央厨房菜品、速冻主食、即食食品等不在此列。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指出,公众对预制菜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部分消费者将任何非现场处理的食材都归为预制菜。
消费者调查显示,反对声音主要针对"低品质"和"不透明"问题。有受访者表示,曾遭遇外卖使用临期预制菜却未被告知的情况。但也有消费者认为,只要食材安全、流程规范,接受适度预制。部分餐饮企业已开始在菜单标注"现做"标识,或公开承诺不使用预制菜。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范志红认为,预制菜本身是中性概念,品质取决于原料和工艺。她建议企业应像其他预包装食品一样,明确标注配料表和营养成分。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指出,行业需建立准入标准,通过牌照管理等方式规范发展,消除消费者顾虑。
数据显示,2024年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7490亿元。尽管面临争议,其降本增效的优势仍受产业端重视。专家强调,只有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才能实现企业、消费者和行业的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