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近期因一场舆论风波再度成为焦点,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将这家老牌餐饮企业推上风口浪尖。事件起因于罗永浩在直播中直言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此言一出,西贝董事长贾国龙迅速回应,先是否认指控并扬言起诉,随后开放全国门店后厨供公众参观,试图自证清白。然而,媒体在后厨拍摄到袋装鸡汤、冷冻鱼等预制食材,反而引发更多质疑,甚至有参观者未持健康证进入操作区,进一步加剧了食品安全争议。
这场风波对西贝的冲击迅速显现。据内部人士透露,风波爆发后两日内,西贝全国门店日营业额骤降数百万元,多地客流明显减少。更严峻的是,舆论将西贝与“又贵又难吃”划上等号,品牌信任危机直接威胁其上市计划。按照IPO规则,企业若在关键考察期(通常为申报前三年)出现业绩大幅波动或负面事件,可能触发监管问询,甚至导致对赌条款生效,迫使创始人以股份或现金补偿投资人。
西贝的焦虑并非仅源于舆论。早在两年前,贾国龙便将2026年完成IPO定为战略目标,为此启动了一系列资本化动作:斥资建设国内餐饮业规模最大的单体中央厨房,调整股权结构搭建员工持股平台,并分别于2021年、2025年引入专业投资机构。这些举措旨在向资本市场证明其具备“标准化体系”和规模化扩张能力,但现实却与预期存在差距。招股书显示,同期递表港交所的老乡鸡已通过自建养鸡场、中央厨房到门店的一体化供应链,实现营收从45.28亿元增至62.88亿元,利润从2.52亿元提升至4.09亿元,市场份额跃居中式快餐第一。而西贝至今仍停留在IPO准备阶段,与已上市的绿茶餐厅、小菜园等后起之秀形成鲜明对比。
内部增长乏力更让西贝雪上加霜。据贾国龙透露,截至2025年5月,西贝营收已进入下滑区间,平均利润率仅5%,远低于同期绿茶餐饮的10.95%和小菜园的14.09%。战略摇摆是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以来,西贝连续推出燕麦工坊、麦香村、超级肉夹馍等11个新品牌,投入超5亿元,却无一成功。定位频繁变更更导致资源分散,从“莜面村”到“西北菜”,再到“烹羊专家”“儿童餐餐厅”,十年间十次调整均未形成稳定增长曲线。与此同时,高额营销成本进一步推高菜价,21元一个的古法戗面馒头、108元5根的羊排等定价引发消费者吐槽“月薪2万吃不起”,而管理层承认,复杂的管理架构导致门店层层加价,总部抽成5%至10%,价格虚高却难转化为利润。
行业环境的变化也在挤压西贝的生存空间。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北京、上海餐饮收入分别同比下降3.6%和2.9%,跑输全国3.8%的平均增速。一线城市餐饮业面临“双重夹击”:成本端,租金、人工、水电费用高企;需求端,消费者追求性价比,客单价下滑。对于人均消费超100元的西贝而言,“贵”从曾经的溢价资本变为致命弱点。贾国龙曾表示“贵不是问题,贵得不值才是问题”,但在消费趋冷、中产客流减少的背景下,这一逻辑已难以成立。
风波中,西贝的应对显得进退失据。先是发布致歉信承诺将儿童餐、烤羊肉串等核心菜品改为门店现做,随后秒删又重发,称“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却未正面回应罗永浩的质疑,引发新一轮指责。法律人士指出,创始人亲自下场激化舆论,等于主动暴露企业供应商、食品安全等要害问题,可能引发监管连锁反应。而消费者对西贝的印象已从“高端餐饮”固化为“预制菜代表”,品牌修复难度陡增。
这场危机暴露的不仅是公关短板,更是资本倒逼下的系统性困境。从IPO时间表到业绩压力,从战略迷失到消费环境剧变,西贝的每一步都踩在紧绷的钢丝上。贾国龙在2024年9月重新出任CEO,试图亲自带队冲刺,但越是急切,越容易失控。当“预制菜之争”演变为对商业模式、定价逻辑、增长可持续性的全面质疑时,西贝的挑战已远超一场舆论战的范畴,而成为关乎生存的生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