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小行星防御出奇招:“以石击石”“末级击石” 提升防御效能

   时间:2025-09-17 04:47:5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引发全球关注,科学家预测其可能在八年后与地球发生碰撞,且撞击概率持续攀升。这一消息迅速登上热搜榜,引发公众对地球安全的广泛讨论。面对潜在威胁,人类是否只能被动等待?中国科学家给出了否定答案——通过技术创新,主动防御小行星撞击已成为现实。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近日宣布,中国将启动小行星撞击试验,验证近地天体防御能力。这一计划标志着中国从被动监测转向主动干预,为全球行星安全贡献中国方案。与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核弹摧毁场景不同,现实中的小行星防御面临更复杂的挑战。

小行星结构差异显著,部分由松散碎石构成,部分则是坚固的岩石或金属。核弹在真空环境中的能量传播效率远低于地球,冲击波无法通过介质有效传递,导致摧毁效果大打折扣。美国2022年开展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证实,通过动能撞击改变轨道更为可行——即使微小偏转,在长时间飞行后也能避免碰撞。

中国科学家提出两项创新方案:“以石击石”与“末级击石”。前者由中科院团队设计,通过无人飞行器捕获小尺寸天体或采集碎石,构建组合撞击体。数值模拟显示,该方案对直径350米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偏转距离达1866公里,是传统方法的10倍。这一设计不仅提升防御效率,还融合了探测与科研价值。

“末级击石”技术则聚焦成本优化。传统任务中,火箭末级成为太空垃圾,而该方案将其与航天器保持连接,形成组合体撞击目标。仿真计算表明,完成同等防御效果,所需火箭数量从79枚降至23枚,成本降低至三分之一,同时减少太空垃圾产生。

防御体系的基础是监测预警。中国正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地基多口径望远镜与空间观测数据,形成覆盖近地天体的综合预警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研判风险,为防御行动争取宝贵时间。

从动能撞击到引力牵引,从核爆偏转到创新组合体,人类对小行星防御的探索从未停止。中国的方案不仅展现了技术突破,更体现了全球责任——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构建更完善的行星安全屏障,为地球生命撑起保护伞。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