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单成功12小时后,订单突然被取消了。”消费者王左向记者描述了自己在拼多多购买iPhone17的经历。他严格按照网上流传的“防砍单攻略”操作,使用常用账号和收货地址下单,却依然遭遇平台退款。类似的情况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大量讨论,许多用户反映在拼多多百亿补贴活动中购买新款iPhone时遇到订单被强制取消的问题。
9月10日苹果发布iPhone17系列后,拼多多凭借百亿补贴的强力优惠,成为价格最具吸引力的首发渠道。平台宣传显示,iPhone17系列相比官网直降1000元,这一策略迅速吸引大批消费者抢购。然而,小红书等平台出现大量用户反馈,称购买的iPhone17系列新机遭遇平台直接退款,退款理由多为“账号或收货信息不符合发货条件”。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用户不仅遭遇单次购买限制,还反映账号被系统标记为“异常”,无法参与优惠活动。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上被消费者称为“黑号”,尽管平台客服否认存在此类机制,但大量用户表示账号功能受限的情况真实存在。一位参与百亿补贴的商家透露,其经手的订单中有三分之二遭遇砍单,这个比例远超消费者预期。
拼多多方面解释称,平台通过内部算法模型识别“黄牛”行为,如同一地址多人下单、同一设备登录不同账号购买限购商品等。系统会综合交易习惯、设备信息、物流数据等多维度指标进行动态判断。对于被误判的用户,平台表示客服会介入处理,但未公开具体判定标准。这种技术防控手段虽然必要,却导致部分正常消费者权益受损。
消费者王左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咨询有经验的网友后,使用常用账号和地址下单,购买后未进行截图等敏感操作,仅购买一台自用,仍被强制取消订单。联系客服后得到的解释是“概率问题”,这种模糊的回应让他难以接受。在投诉无果后,王左通过多个渠道维权,最终只得到“不符合活动规则”的机械回复。
根据拼多多《用户服务协议》,平台有权基于用户行为等因素判定违规,并采取取消订单等措施。消费者注册时需同意该协议才能使用APP,这意味着用户在购物前已被动接受相关规则。平台目前实行24小时订单审核制度,消费者需等待完整周期才能确认购买是否成功,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用户焦虑。
数据显示,iPhone17系列在京东、天猫等平台的预约量较前代增长近3倍,三天内突破700万人。拼多多凭借低价策略吸引大量用户,但也面临货源紧张的质疑。有消费者认为,平台可能通过百亿补贴引流却未能充分兑现优惠承诺。尽管购买界面标注“签收需拍照激活”等防黄牛措施,二手平台仍出现通过补贴渠道流入的新机转卖现象。
拼多多百亿补贴活动自2019年启动,通过补贴高客单价商品吸引一二线城市用户,试图改变用户心智。然而这类商品最易触发风控机制,导致正常消费行为被误判。电商平台培养用户信任需要长期投入,但一次糟糕的购物体验就可能导致用户流失。消费者小文的案例颇具警示意义,她因购买苹果手表被砍单,历经半年诉讼才获得400元赔偿,最终选择彻底放弃使用拼多多。
更多用户反映遭遇“黑号”现象,账号无法参与优惠活动、失去运费险权益,甚至被剥夺购买资格。虽然客服否认存在“黑号”机制,但用户普遍反映频繁参与优惠或退款会导致账号异常。这反映出电商平台在扩张过程中面临的治理困境:过度严格的风控可能损害正常消费者权益,而规则不透明则会引发信任危机。百亿补贴活动若长期出现“补贴-退款”循环,可能造成短期数据增长与长期信任流失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