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娃哈哈集团的一则内部文件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文件显示,为规范“娃哈哈”品牌使用,公司计划自2026年销售年度起,全面启用新品牌“娃小宗”。这一决定由杭州娃哈哈宏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签署,该公司隶属宗馥莉掌控的宏胜系。
据天眼查披露,娃哈哈集团当前股权结构由三方构成: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持股46%,宗馥莉持股29.4%,职工持股会持股24.6%。现行商标使用规则要求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这一限制成为品牌更替的直接导火索。此前,宗馥莉曾试图将“娃哈哈”商标转让至个人控股公司,但该计划于2025年初被叫停。
商标战略受挫后,宏胜饮料集团迅速启动备案方案。中国商标网数据显示,2025年该集团累计申请45个“娃小宗”商标,覆盖全类别。5月官微首推无糖茶产品,9月品牌更替通知正式流出,形成完整的战略闭环。
但新品牌尚未落地,经销商体系已现裂痕。安徽某县城经销商曹阳透露,县域市场贡献娃哈哈六成以上销量,但消费者对新品牌认知度极低。“东方树叶培育市场耗时14年,娃小宗要在短期内打开局面,投入成本难以估量。”他指出,当前终端动销迟缓,9月仍有4月库存积压。
湖北经销商刘虎提供的数据更具冲击性:2025年多区域销售额同比下降15%-40%。“2024年上半年的增长本质是情怀消费,但负面事件持续发酵后,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他以纯净水为例,550ml农夫山泉绿瓶在量贩店仅售1.2元,而同规格娃哈哈产品终端价达2元,性价比劣势明显。
渠道价格体系崩坏现象尤为突出。河南临期食品商袁伟展示的收货单显示,8月收购的2-3月生产纯净水达4000件,7月产品两挂车,八宝粥3500件。拼多多平台同款产品单价低至0.7元,较终端价跌幅65%。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经销商被迫窜货,河南经销商赵润直言:“10%的毛利率远低于行业15%平均线,净利润仅剩2%-3%。”
宗馥莉推行的“大商策略”进一步加剧渠道动荡。河北经销商李阳透露,某同行因冰柜投放不达标被取消千万级代理权,两年销售费用遭拖欠,自购冰柜补偿无果。“现在要求经销商提前打款300万押注娃小宗,但终端滞销时谁来兜底?”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李阳决定清仓退出。
产品战略失衡问题同样严峻。对比统一“软饮料+方便面”的清晰矩阵,娃哈哈产品线横跨八大品类,SKU超过200个。“样样通导致样样松”,某区域经销商指出,2L装纯净水长期困守浙江市场,而农夫山泉、东鹏特饮已实现全渠道灵活运营。例如东鹏特饮在工业园区自动售货机投放定制产品,精准捕捉年轻蓝领消费群。
渠道管理粗放化趋势加剧。农夫山泉采用“厂家业务员+经销商”分工模式,业务员专职维护终端关系,而娃哈哈将客情管理、终端铺货等重任全部压给经销商。某小型经销商坦言:“业务员月薪不足4000元,根本招不到有经验的员工,终端维护形同虚设。”
在行业观察人士看来,娃哈哈正陷入战略困境。某快消品专家指出:“品牌更替需要天时地利,2024年宗庆后去世带来的销售红利已消耗殆尽,此时强推新品牌无异于火上浇油。”数据显示,量贩零食店通过抖音团购将550ml×12瓶农夫山泉压至7.9元,这种价格战正在重塑行业生态,而娃哈哈尚未找到有效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