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期间,速途网等多家媒体对他山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马扬进行了专访。马扬指出,触觉感知是机器人实现具身智能的核心要素,能够让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像人类一样灵活操作。作为国内触觉感知领域的领军企业,他山科技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并成为英伟达Isaac Sim平台首个触觉感知技术合作伙伴。
马扬用形象的比喻解释触觉的重要性:“如果人的手戴上厚重的隔热手套,操作能力会大幅下降,机器人也是如此。”触觉感知技术是他山科技的核心研发方向,旨在为机器人赋予“灵巧双手”。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预设程序执行重复任务,而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要在边缘端实时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动作。触觉感知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场景中灵活适应,例如抓取柔软线束、剥离塑料保护膜或精准递送酒店用品,实现类人的柔性交互。
他山科技是全球少数具备“底层芯片-软硬件模组-触觉模型”全链条研发能力的企业之一。2024年,该公司在MuJoCo平台推出全球首个基于真实产品的触觉模拟仿真模型,并于8月与英伟达合作,在Isaac Sim中落地首个触觉仿真方案,显著降低了数据采集与训练成本。
尽管触觉感知技术前景广阔,但其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目前,多数机器人尚未进入家庭场景,真实数据采集依赖付费合作,成本高昂。机器人学习需要在实际环境中迭代,但与汽车通过用户使用持续积累数据不同,机器人数据获取仍处于早期阶段。行业面临“数据不足-技术难迭代-机器人落地慢”的恶性循环,许多创新团队因此卡在技术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他山科技通过“仿生学习+仿真加速”策略破解这一难题。首先利用遥操作完成基础动作训练,再通过仿真平台生成海量虚拟场景数据,最后借助强化学习优化机器人技能。例如,其酒店机器人递送矿泉水的成功率已超过99.99%,仅需少量真实数据迭代即可实现规模化应用。
触觉感知是机器人直接改变客观世界的唯一感知方式,与视觉感知的“信息判断”功能截然不同。递水、拧螺丝或手术缝合等操作均依赖触觉与物体的物理互动,对成功率的要求近乎苛刻。视觉识别系统60%的准确率或许能满足基础功能,但机器人递水若成功率仅为99%,1%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水杯倾倒;若应用于心脏手术缝合,任何微小失误都可能危及生命。这种“操作必须改变世界”的特性,使触觉技术突破成为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核心门槛。
触觉感知的容错率逻辑与视觉完全不同:视觉失误通常仅影响信息判断,而触觉失误会直接导致物理后果。因此,触觉感知技术的突破是机器人从“实验室样品”进化为“产业工具”的关键。当触觉感知成功率从99%提升至99.99%,机器人可承担的工作将从简单物料搬运扩展至精密装配、微创手术等高端场景,最终实现从“辅助人工”到“替代人工”的跨越,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力升级。掌握触觉感知核心技术的企业,正站在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
针对触觉与视觉的多模态融合难题,他山科技提出分层处理方案:触觉模型专注前端实时决策,仅向主模型输出关键语义信息,从而降低算力负载并提升响应速度。这一设计类似于人类边拿水杯边对话,触觉执行无需等待全局计算完成。
马扬预测,机器人将在5至10年内达到通用智能水平。其发展路径将遵循“技能累积式进化”:从基础单一技能学起,例如精准递水、稳定抓取等简单动作,预计6个月至1年即可实现初步应用。随着技术迭代,分散技能将通过算法整合形成长任务能力,最终实现跨场景通用泛化。
在养老服务领域,护理机器人凭借触觉感知可轻柔辅助老人翻身、喂食,避免人工护理中因体力不支导致的服务中断;在重体力劳动场景,装配线上的机械臂通过触觉反馈精准抓取重物,既降低工人腰肌劳损风险,又突破人体负重极限。这些场景的共同痛点在于人类因生理限制或主观意愿存在服务短板,而搭载触觉感知的机器人正成为填补缺口的最佳解决方案。
马扬表示:“当机器人拥有触觉,它们不再只是工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伙伴。”在这场人机共生的变革中,中国创新力量已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