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指向能源,而能源的终极形态或许是核聚变。”在近日于上海世博园区举办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星能玄光创始人孙玄在演讲中抛出这一观点。他强调,核聚变技术有望成为支撑下一代文明发展的核心动力。
孙玄指出,当前人类正站在科技变革的关键节点。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正以指数级速度推高全球能源需求,传统能源体系已难以满足未来AI技术对能源供给的巨大胃口。而核聚变技术凭借其独特的能量释放机制,成为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两个轻原子核聚合成重核时,质量亏损会转化为巨大能量,1克核聚变燃料释放的能量相当于8吨石油。
这一前景已吸引全球资本加速布局。据公开数据,自2020年以来,核聚变领域投资显著增长,谷歌、OpenAI等科技巨头均已入场。美国聚变工业协会2024年7月报告显示,全球核聚变商业公司累计融资达71亿美元,同比新增9亿美元,其中89%的受访企业预计2030年代末前可实现并网发电。
目前,可控核聚变技术主要沿激光惯性约束与磁约束两条路径发展,但两者均面临工程挑战。无论是建造精密巨型激光器,还是复制ITER级别的超大型装置,都存在成本高昂、周期漫长的难题。为此,科学家提出“磁惯性约束”混合方案,试图通过技术融合降低造价与建造时间。
“这一新路径对人类理解物理过程的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而这正是AI技术的用武之地。”孙玄提出大胆设想:能否开发一种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的AI,它无需依赖现有实验数据,而是基于物理规则自主探索,像AlphaZero自学围棋那样,独立设计全新的聚变装置?
中国在该领域同样进展迅速。孙玄介绍,国内研究已从早期单一的托卡马克装置,拓展至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在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AI的进步象征人类智力从碳基向硅基的跃迁,核聚变则代表能源利用从地球资源向宇宙能源的跨越。两者若能协同发展,或将加速新时代的到来。”孙玄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