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存储芯片市场掀起一轮价格飙升浪潮,内存条价格如坐火箭般蹿升,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据浙江杭州多家电子卖场商户反馈,近一个月内主流内存条价格普遍翻倍,原本售价200余元的16G DDR4产品已涨至400元以上,千元级高端型号更是逼近2000元关口,部分消费者直呼“电子茅台再现江湖”。

现货市场数据显示,10月13日至18日期间,DRAM领域呈现剧烈波动。DDR5 16G与DDR4 16G均价分别较上周上涨20.59%和11.11%,较上月涨幅更达58.73%和43%。这种涨幅远超传统避险资产表现,同期国际现货黄金价格较去年低位仅上涨不足110%,而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测2025年第三季度DRAM价格同比涨幅将达171.8%。
驱动本轮涨价的核心因素在于存储芯片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作为电子系统“记忆单元”的存储芯片,主要分为NAND闪存(断电数据不丢失)和DRAM(需持续供电但读写快)两大类。其中面向AI计算的高端HBM内存,因能满足海量数据实时流转需求,成为各大厂商争夺的焦点。当前全球AI服务器单台DRAM需求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OpenAI等企业提出的每月90万片晶圆订单,直接消耗了全球53%的DRAM月产能。
供应链端呈现明显结构性失衡。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大巨头将产能向HBM和DDR5倾斜,导致DDR4产能被大幅压缩。这种转向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更反映在产品策略上——三大厂商相继宣布PC、服务器用DDR4及手机用LPDDR4X进入生命周期末期,引发市场对上一代产品的恐慌性备货。
渠道层面,经销商的囤货行为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今年二季度以来,华强北等电子集散地出现大规模扫货现象,民用市场现货流通量锐减。TrendForce 7月报告指出,叠加存储行业传统旺季因素,第三季度DRAM合约价上涨10%-15%,现货市场涨幅更达40%-45%。这种价格传导效应已蔓延至消费电子领域,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公开表示,红米K90手机不同版本价差扩大主要源于存储成本超预期上涨。
面对成本压力,国内厂商采取多重应对策略。部分模组企业通过提前锁定货源缓解供应紧张,更多企业则加强与国产晶圆厂合作,构建多元化供应链体系。国泰君安证券研报指出,服务器需求回暖与AI服务器放量构成双重驱动,随着大模型训练对内存容量要求持续提升,HBM和DDR5的紧缺状况将向整个产业链传导。
社交媒体上,网民纷纷晒出囤积的内存条,有用户调侃“去年装的电脑现在光内存就赚回半台主机钱”。这种市场情绪折射出存储行业已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其持续时间与强度将取决于AI技术演进速度与全球产能调整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