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产能过剩挑战下,新能源投资如何破局前行?| 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圆桌

   时间:2025-09-20 20:10:25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9月10日,在厦门举办的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上,新能源领域成为焦点议题。这场由36氪主办、商务部支持的产业盛会,以“精耕时代,潮涌嘉禾”为主题,吸引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大消费五大核心赛道的行业领袖齐聚一堂。为期两天的大会通过“政、资、产”三方协同机制,深入探讨产业协作链条的构建与资源整合路径。

在新能源专题圆桌讨论中,再石资本董事总经理杨佳莹、东证资本执委会副主任刘小康、CMC资本合伙人顾晓立、海川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抒阳围绕“产能过剩阴云下,新能源投资如何穿越周期”展开深度对话。作为协鑫集团旗下产业投资平台,再石资本自2017年成立以来持续深耕能源变革领域,杨佳莹指出,新能源行业虽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挑战,但技术迭代与度电成本下降仍是核心驱动力。

针对投资策略调整,刘小康代表的东证资本强调“上看政策、下看价值”的双轨逻辑。他分析,新能源产业的结构性过剩源于早期政策驱动下的盲目扩张,但随着技术阈值突破,行业将回归经济价值本质。特别在锂电领域,出口增长与需求扩张已推动产能利用率回升,而氢能等新兴领域仍需突破经济价值拐点。

CMC资本顾晓立从国际化视角提出,新能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从产品输出转向经营管理本地化。他以某光伏企业为例,指出仅实现工厂国际化远不够,需建立包含本土管理团队的完整生态。这种转变对创业者提出更高要求——既要具备技术壁垒,又要拥有跨文化管理能力。

作为新锐投资机构,海川资本曹抒阳分享了“水下项目”挖掘方法论。其团队偏好两类标的:一类是已实现规模化营收但未融资的成熟企业,另一类是具备技术储备的早期孵化项目。通过提供供应链整合、大客户导入等产业资源,海川资本以联合创始人角色深度参与被投企业发展,这种模式使其在募资寒冬中仍能完成3亿元首期基金布局。

在技术路线判断上,东证资本刘小康提出“与客户共舞”的商业化标准。他以固态电池领域为例,指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在于与下游客户紧密互动,通过前期试错快速匹配市场需求。这种能力使协鑫等产业集团内部实验室在技术转化中占据优势。

对于投资阶段选择,CMC资本顾晓立揭示了中后期策略的三重考量:规避早期技术产业化风险、满足LP对DPI的诉求、筛选具备15年以上发展历史的韧性企业。尽管这种策略可能错过早期红利,但已通过多个案例证明其持续挖掘优质项目的能力。

当被问及幸存者特质时,曹抒阳强调“坚守生意本质”的重要性。他观察到,经历多轮周期洗礼的企业普遍具备两个特征:不盲目追逐风口、在艰难时期仍能创造价值。这种朴素的经营哲学,使海川资本在智能汽车与能源电力赛道保持稳健投资节奏。

再石资本杨佳莹补充指出,未来新能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集中在三方面:持续的技术迭代能力、精细化的成本管控体系、国际化的团队配置。她特别提到,随着全球能源独立需求上升,出海能力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这要求企业不仅输出产品,更要构建本地化生态链。

这场持续两小时的圆桌讨论,揭示了新能源产业穿越周期的四大路径: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度电成本、借助政策引导优化产能结构、依托国际化布局开拓新市场、以产业投资赋能生态建设。正如杨佳莹总结:“在千手观音般的产业资本支持下,新能源企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