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2499到3299:Rokid价格“变脸”背后,信任危机如何化解?

   时间:2025-09-22 09:44:06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消费市场对Rokid的质疑声浪,正随着其AI眼镜产品价格与交付策略的调整持续发酵。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消费级AR设备,从预售阶段2499元的定价到正式发售时3299元的售价调整,不仅引发了国内消费者的集体吐槽,更在海外市场因关税申报问题陷入信任危机。这场围绕价格、交付与沟通的争议,暴露出初创企业在市场扩张期面临的复杂挑战。

定价策略的戏剧性转折成为争议导火索。去年产品发布时,Rokid以2499元的"性价比杀手"定位切入市场,直接对标当时主流AI眼镜3000元以上的价格区间。创始人祝铭明曾公开表示,该定价经过充分调研,旨在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盈利。然而今年正式发售时,价格突然上调800元,这种"低预售价、高发售价"的操作虽在搜索引擎层面维持了"高性价比"的关键词优势,却让实际支付3299元的消费者产生被误导感。天猫平台数据显示,因9.9元预约活动承诺未履约引发的投诉,已导致店铺考核扣分。

交付环节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信任损耗。产品原定第二季度发售的模糊时间表,最终演变为6月下旬小批量交付与大规模发货延迟的矛盾。5月创始人在公开场合承诺"准时发货",但截至7月中旬仍有大量F码用户未收到设备。复杂的预售机制设计(包含F码、1元预订、9.9元预订三类通道)本为精细运营热度,却因产能调配问题引发用户权益争议。某AR行业观察者指出,这种"优先权混战"暴露出企业将预售机制异化为产能测试工具的现实。

海外市场的信任危机呈现不同维度。参与Kickstarter众筹的海外用户发现,产品申报货值与实际售价存在显著差异(申报100美元vs实际500美元),导致清关时产生额外关税处理费。更严重的是信息沟通滞后,用户直到UPS催缴费用时才知晓产品已发货。这种"低沟通密度"的处理方式,与Rokid当前体量形成鲜明反差。某众筹平台资深用户直言:"当项目规模突破早期阶段,仍沿用极客时代的沟通模式,本质上是对用户信任的透支。"

市场数据与用户反馈形成微妙对照。企业宣布全渠道5天售出4万台、9月产能售罄的成绩,与社群中"心凉了""被背刺"的吐槽形成强烈反差。产业分析人士指出,AI眼镜作为尝鲜型产品,首月退货率将成为检验真实市场接受度的关键指标。联合创始人向文杰"工厂打螺丝"的调侃,虽展现出货预期上调的乐观,却难以消解消费者对品牌承诺兑现能力的疑虑。

价格策略的双刃剑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尤为明显。洛图科技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AI音频眼镜价格已下探至1000-1499元区间,主打拍摄功能的设备也降至1500-1999元。Rokid当初以2499元定价制造的定价压力,在售价上调后反而成为竞品反攻的契机。某国产AR品牌负责人透露:"Rokid的定价波动为我们调整市场策略提供了观察窗口,消费者对价格承诺的敏感度远超预期。"

这场信任危机折射出消费级硬件市场的深层变革。当Rokid从技术方案商转向大众消费品牌,其用户群体已从极客玩家扩展至普通消费者。这群人不仅关注产品功能,更在意品牌承诺的兑现度、沟通的透明度以及交付的可预期性。某消费电子行业分析师指出:"在AI硬件日用品化的进程中,技术兑现只是基础门槛,信任兑现才是决定企业能否跨越初创期的关键。"

企业创始人在近期采访中承认,当前节奏已不允许"先推出70分产品再迭代"的舒适区。这种紧迫感在海外市场尤为突出,当Kickstarter支持者将产品视为"下一代眼镜形态"的押注时,任何承诺偏差都可能转化为信任危机。某海外科技媒体评论称:"Rokid证明了中国团队在复杂供应链中的交付能力,但能否证明其品牌运营的成熟度,将决定其能否从爆款制造者进化为市场领导者。"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