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目标小行星尺寸骤缩!日本隼鸟2号如何应对新挑战完成采样?

   时间:2025-09-22 21:41:36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在圆满完成“龙宫”小行星采样任务并将样本送回地球后,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它的下一个目标,是一颗编号为1998 KY26的小行星。科学家原本预计,探测器将在2031年与这颗小行星相遇。然而,最新观测结果却让任务难度陡然增加——这颗小行星的实际尺寸比预期小得多,仅为原估计值的四分之一。

最初,科学家根据观测数据推测,1998 KY26的直径约为30米,自转周期约为10分钟。尽管这样的体积已经非常小,但仍在可控范围内。然而,通过2024年最后一次观测窗口的高精度测量,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联合欧洲南方天文台发现,这颗小行星的实际直径仅为11米,自转周期缩短至约5分钟。它的亮度和反射特性也与之前的判断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新发现,让原本就充满挑战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

小行星尺寸的估算主要依赖于其反射的阳光,结合距离、亮度和成分进行推算。但由于不同类型的小行星(如碳质、石质或金属质)反射光的能力不同,估算误差在所难免。然而,像此次这样误差如此之大的情况,实属罕见。研究团队由阿利坎特大学和巴塞罗那大学的行星科学家托尼·桑塔纳-罗斯博士牵头,他表示:“我们原本只是想验证老数据,没想到结果与预期相差如此之大。”

1998 KY26的体积之小,甚至让探测器本身显得“庞大”。“隼鸟2号”长约6米,而目标小行星的直径仅为11米,探测器几乎相当于目标天体的一半大小。这种比例,类似于试图将一辆小货车稳稳停放在一个直径不到两米的圆桌上,难度可想而知。更棘手的是,这颗小行星每5分钟就自转一圈,高速旋转加上超小体积,使得“着陆”操作变得异常困难。稍有不慎,探测器就可能撞上小行星或被甩出轨道。

目前,任务团队正在重新评估是否继续进行接触采样,或改为飞掠观测。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这颗小行星是一整块坚硬岩石,还是像“贝努”那样由松散碎石堆成的“沙堆”。这两种结构对探测器的接近和采样方式影响极大。如果是松散结构,探测器一旦接触,可能陷入其中或被弹开,风险极高。

尽管1998 KY26每隔几年就会靠近地球一次,但由于体积过小,下一次飞过时,地面望远镜很可能无法再观测到它。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或许能提供一些帮助,但具体效果仍是未知数。

这次意外发现虽然带来了挑战,但也为科学家提供了深入了解小天体的机会。1998 KY26可能是人类航天器计划接触的最小天体之一。如果“隼鸟2号”最终成功完成接触采样,无疑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但在那之前,任务团队还需完成大量准备工作,包括重新模拟飞行路径、评估接触风险,甚至可能调整任务目标。这颗小行星带来的难题,正在考验人类探测宇宙的极限能力。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