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产业迎来重大突破,2025年将正式开启商业化进程。在政策扶持、资本助力与技术创新的共同推动下,这一领域正展现出60倍的增长潜力。近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关键核心技术,要求加快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
产业层面,多家企业近期取得里程碑式进展。中科固能宣布,其全球首条百吨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全自动生产线已完成调试,产品纯度达99.99%,标志着我国在固态电解质量产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与此同时,亿纬锂能成都基地正式揭牌,首款全固态电池“龙泉二号”成功下线,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据《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分析,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化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到2030年,全球出货量将突破614.1GWh,市场规模迈入千亿元级别。这一预测背后,是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的双重驱动。
在材料端,东方锆业作为全球最大氧化锆供应商,市场占有率超50%。其独创的“锆-镧协同掺杂”技术使LLZO烧结温度降低100℃,产品已获清陶能源等头部企业认证,成为固态电解质制造的核心材料。赣锋锂业则凭借上下游一体化优势,在硫化锂量产、超薄锂带等领域保持技术领先,硫化锂纯度达99.9%,为固态电池提供稳定原料支持。
设备领域,先导智能作为全球锂电设备龙头,在固态电池生产设备方面积累深厚技术,可提供从原料到成品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当升科技则系统布局硫化物、氧化物等材料体系,成功开发高性能电解质,全固态正极材料已实现10吨级批量出货,应用于无人机、eVTOL等领域。
技术创新方面,上海洗霸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共建实验室,其第一代高比能软包固态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340Wh/kg,超额完成目标。而一家未公开名称的黑马企业通过控股子公司科森清陶,推出全球唯一量产的固态电池封装方案——铝塑膜-金属复合结构。该方案通过360°针刺测试,热失控风险降低90%,支持500Wh/kg以上能量密度,封装成本仅为日本电产的65%,引发行业关注。
从政策引导到企业落地,从材料突破到设备创新,固态电池产业链正形成完整生态。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与商业化进程推进,这一领域有望成为新能源产业的新增长极,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