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6年仅剩三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即将迎来一项关键政策调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将进入退坡阶段。这一政策变化早在两年前便已确定,但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不少消费者可能已淡忘具体细则。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与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公告,现行购置税减免政策虽已从2023年底延长至2027年底,但减免力度将逐年递减。2024-2025年期间,新能源车仍可享受全额免征购置税,但每辆车的免税上限设定为3万元。这意味着购车价(不含增值税)在33.9万元以内的车型,消费者无需缴纳任何购置税。
从2026年起,政策将调整为减半征收,每辆车减税上限降至1.5万元。以当前市场主流车型为例,若2026年购买比亚迪元UP智驾版(9.98万元),需缴纳购置税约4416元;购买小米SU7后驱标准长续航版(21.59万元),则需缴纳9553元。对于理想L6 Max智能焕新版(27.98万元)这类中高端车型,购置税支出将达12381元。
对于购车价超过33.9万元的车型,政策影响更为显著。2025年时,这类车型最高可减免3万元购置税,但2026年起仅能减免1.5万元。以售价50万元的车型计算,消费者需多承担1.5万元税负。不过业内分析认为,中高端车型购买群体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且车企可能通过优惠促销弥补差价。
相比之下,中低端车型消费者受政策退坡影响更大。以10万元级新能源车为例,2026年购置税支出将增加近5000元;20万元级车型则需多缴近1万元。这类预算有限的消费群体,可能因税负增加而调整购车计划。
政策调整窗口期已进入倒计时。按照现行规定,购置税减免以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开具日期为准,而非购车合同签订日期。这意味着消费者需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款支付并取得发票,才能享受全额免税政策。部分车企可能推出"保价"或"兜底"政策,但消费者仍需密切关注发票开具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