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正在河南郑州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国内规格最高的职业技能赛事,本届大赛新增了多个与前沿科技相关的赛项,吸引了众多参赛者和观众的关注。
在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赛场,选手们正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操作台上的机电装置进行1∶1的虚拟建模,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物体的信息同步。裁判长孙志平表示,选手需要从模型特征到尺寸,根据实物平台测量相对距离和定位尺寸,进行精准的模型搭建。这一赛项不仅考察选手的科技应用能力,还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项目同样引人注目。赛场上,几辆新能源车辆一字排开,每辆车后配备车路协同设备。选手需在一小时内完成智能网联汽车的安装调试和故障诊断。来自广东的软件工程师王志伟表示,这个赛项考验了选手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技术整合能力。他平时主要从事代码编写,此次比赛让他有机会学习装调、标定等车辆下线流程,对个人技能提升帮助很大。
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赛项则是一场综合能力的比拼。选手通过编写程序,为机器人装上“聪明的大脑”。在赛场上,机器人顺利完成送快递任务,通过闸机进入访客区,并将快递交给抓取机器人。裁判万选明介绍,选手需要掌握计算机、通信、物联网、定位导航、机械、装配和电子电气等基础知识,还需了解机器人领域的相关行业标准,以确保机器人运行的可靠性和精准性。
在为期三天的比赛中,每名选手需完成组装机器人、功能调试和场景应用三个科目,共计10小时的比拼。其中,组装机器人是今年新增的比赛科目。万选明表示,智能抓取机器人的组装属于中级工水平,而联调联试阶段的要求更高,达到了技师水平。
大赛还设立了自动移动机器人、机器人系统集成等多个应用场景。在自主移动机器人赛项中,机器人通过代码输入,挥动机械臂完成模拟水果的抓取和运送任务。项目教练侯坤鹏认为,农场机器人在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播种和采摘,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效率,减轻负担。
随着机器人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机器人操作、维护和编程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此次大赛设置了相应赛项,旨在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吴礼舵表示,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标注员等赛项,都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培育技能人才队伍,机器人与人类将相互促进、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