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现场,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以"青年与人工智能的双向奔赴"为主题展开演讲。这位同时担任首席科学家的青年学者,通过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脉络,揭示了科技创新与青年力量的紧密关联。
"蒸汽机革命时期的瓦特31岁改良蒸汽机,电力革命时期的特斯拉同样在31岁发明交流电,集成电路革命中肖克利团队平均年龄仅三十余岁。"戴国浩用历史数据指出,每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突破都由青年群体主导。他特别提到,人工智能时代科研成果的转化周期大幅缩短——光纤通信技术从论文发表到获诺奖耗时43年,而AlphaFold仅用6年就斩获诺贝尔化学奖,这种创新扩散速度的指数级提升,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挑战,戴国浩团队展开了系统性攻关。在算力芯片领域,他们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显著提升了大语言模型与多模态模型的端到端计算效率;针对国产芯片多元异构的产业现状,研发出框架与算法层面的适配技术,使异构算力集群利用率突破97.6%的历史纪录;在终端智能领域,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成功破解"能耗-内存-智能水平"的三角困境。
这位青年科学家特别强调跨领域协作的重要性。"人工智能的发展既需要学术前辈的理论指引,也离不开应用科学家的场景创新。"戴国浩以团队实践为例,展示了高校科研力量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去年启动的端到端算力优化项目,今年初就完成了多款国产芯片的适配验证,这种快速迭代能力正是源于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无缝对接。
在演讲现场,戴国浩展示了团队研发的智能终端原型设备。这款集成了最新优化算法的终端,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时实现了复杂场景下的实时智能响应,直观呈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据技术报告显示,该设备在图像识别任务中的能效比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1.8倍,验证了团队在终端智能领域的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