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最新公告显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已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要求,向监管部门备案了召回计划。此次召回涉及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间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总计116,887辆,涵盖XMA7000MBEVR2、XMA7000MBEVR5及BJ7000MBEVR2三种车型。
召回原因指向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隐患。监管部门调查发现,部分车辆在特定极端场景下,系统对异常路况的识别、预警及处置能力存在不足。若驾驶员未及时接管车辆,可能增加碰撞风险。针对这一问题,小米汽车将通过OTA远程升级技术,为召回车辆免费更新软件版本,优化辅助驾驶速度控制策略并新增动态车速功能,预计于2025年9月24日前完成分批推送。
此次召回是小米汽车年内第二次大规模行动。今年1月,该公司曾因软件策略缺陷召回30,931辆同系列车型,该缺陷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影响智能泊车系统的障碍物探测功能。两次召回均涉及辅助驾驶系统,引发行业对L2级技术可靠性的关注。据小米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披露,截至7月SU7系列累计交付量已突破30万辆,此次召回车辆占比达三分之一。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指出,L2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应对能力仍是行业痛点。这类被称作"cornercase"的特殊路况,通常超出系统设计范围。尽管用户正常驾驶时可通过安全操作规避风险,但部分消费者误将L2功能等同于自动驾驶,导致安全隐患。他特别提到,小米汽车今年3月曾发生高速公路爆燃事件,若辅助驾驶系统再出严重事故,将对其品牌声誉造成重大打击。
艾媒咨询CEO张毅分析认为,虽然召回是汽车行业常态,但此次小米汽车召回比例较高,可能引发消费者对其技术成熟度的质疑。尤其考虑到小米在营销领域的优势,消费者可能产生心理落差。他建议企业应加快技术升级进度,通过高效沟通降低负面影响。
行业监管层面正迎来重要变革。9月17日,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加强驾驶员状态监测。根据规定,当驾驶员视线或手部脱离操作达5秒时,系统需发出警示;若频繁出现脱离行为,30分钟内将禁止使用辅助驾驶功能。该标准还首次系统界定了L2至L5级驾驶自动化等级,其中L2级被定义为"组合驾驶辅助",强调驾驶员需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新规将有效遏制车企的过度宣传行为。近年来部分企业使用"自动泊车""智驾无忧"等模糊术语,暗示车辆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导致消费者产生误判。强制性标准的出台,从技术层面划清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压缩了企业"擦边球"营销的空间。他预计,这将推动行业从概念竞争转向安全合规发展,促使企业将研发资源投向系统可靠性提升,而非单纯追求算力提升。
根据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当前新能源汽车L2级驾驶辅助系统装配率已超50%,且呈持续上升趋势。但系统能力不足、驾驶员误用等问题已引发多起交通事故,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规实施后,预计将重塑市场竞争格局,技术能力不足的企业面临更大压力,而注重安全研发的企业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