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云栖大会现场,阿里巴巴集团CEO兼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吴泳铭提出,阿里云将以发展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为终极目标,并强调“通用人工智能(AGI)仅是起点”。这一表态被视为阿里在AI战略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标志着其技术愿景从“追赶”转向“引领”。
作为云栖大会十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节点,吴泳铭为阿里云规划了未来十年的技术路线图。他指出,大模型将成为AI时代的核心操作系统,而基于超级AI的云计算平台则有望取代传统计算机架构。为实现这一目标,阿里云需构建超大规模基础设施并积累全栈技术能力。据其预测,未来全球可能仅形成5至6个具备主导地位的超级云计算平台。
为支撑ASI发展目标,阿里云宣布将加速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承诺持续追加投入。吴泳铭透露,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较2022年(生成式AI元年)增长10倍,凸显其对技术突破的长期承诺。
在产品发布环节,阿里云CTO周靖人展示了7款覆盖多领域的大模型。其中,基础模型Qwen3-Max以36万亿tokens的预训练数据量和超万亿参数规模成为通义千问系列最大模型。该模型在Agent工具调用能力测试中取得74.8分,超越Claude Opus4和DeepSeek-V3.1。同期发布的还有全模态大模型Qwen3-Omni、视频理解模型Qwen3-VL、图片编辑模型Qwen-Image等,形成从语言到多媒体的完整技术矩阵。
针对模型迭代加速的现象,周靖人在媒体交流中解释称,当前AI行业的竞争已从单一模型性能比拼转向系统能力较量。他强调,多模态融合是技术演进的必然方向:“人类智能本质上是多模态的,未来模型需通过不同模态的知识交互实现能力跃迁。”这一观点与阿里云“三位一体”战略相呼应——即通过模型、智能体和AI基础设施的深度整合构建技术壁垒。
在云计算市场竞争方面,阿里云副总裁张启披露,公司在中国AI云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底层基础设施与上层Token调用的市场份额接近第二至第四名总和。他特别指出,由于通义千问采用开源模式,其实际企业渗透率被低估。据沙利文调研,中国500强企业中约53%已部署阿里云模型,且大量客户通过自有基础设施运行,这部分数据未被纳入API调用统计。
周靖人总结称,阿里云的核心优势在于“全栈自研”能力,使其成为全球少数具备系统级创新的公司。他强调,模型与云计算的协同发展将重塑行业格局:“云的竞争本质是模型的竞争,而模型的突破又依赖于云基础设施的支撑。”这种技术闭环正在推动阿里云向更高维度的竞争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