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爱奇艺悦享会上,一场关于长视频行业未来的探索引发广泛关注。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在会上宣布,平台将联合奥斯卡最佳摄影得主鲍德熹推出“鲍德熹·爱奇艺AI剧场”,这一举措被视为国内视频网站在AI内容领域的首次系统性尝试。
该剧场计划面向全球征集创作团队,通过专业指导与资源支持,推动AI生成内容从技术实验向商业化作品转型。首批30支入选团队将接受为期7天的线下集训,由鲍德熹领衔的导师团提供编剧艺术、镜头语言、AI高阶应用等模块化指导。最终15支团队可获得制作补贴及持续技术支持,作品预计于2026年一季度在平台上线。
行业对AI技术的期待与现实困境形成鲜明对比。Luma AI创始人阿米特·贾因曾指出,传统影视创作正面临创意枯竭与成本高企的双重挑战,而AI被视为突破瓶颈的关键工具。但截至目前,全球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AI长片,叙事能力的缺失成为主要障碍。市场调查显示,观众对AI内容的关注点已从“技术新奇”转向“内容价值”,故事张力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爱奇艺的解决方案凸显两大核心目标:其一,建立专业级AI内容生产体系,通过与鲍德熹的合作确保作品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其二,培育兼具技术能力与创作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平台要求参赛者提交的创作方案中AI内容占比不得低于70%,同时需提供完整剧本与视觉初稿,这种筛选机制旨在平衡创意开放性与专业门槛。
在制作支持层面,爱奇艺构建了全链条资源网络。入选团队除获得现金补贴外,还可使用平台摄影棚、签约演员及后期调色等工业化资源。这种“创意孵化+专业打磨+资源对接”的模式,试图解决独立创作者常面临的技术与资源壁垒。分发环节则依托平台流量优势,通过统一品牌运营与精准推广,确保作品触达目标受众。
商业化路径设计凸显市场导向原则。创作者可获得作品净利润的30%分成,收益直接与用户留存、观看时长等数据挂钩。这种“市场反馈闭环”机制,迫使创作者在叙事策略上做出动态调整。平台计划将首期项目的运营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流程,为后续批次提供可复制的创作模板。
作为长视频领域的创新先锋,爱奇艺的技术积累为其提供了战略支撑。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研发费用达4.2亿元,技术人员占比超45%。其AIGC基础设施已覆盖策划、制作、宣发全流程:智能制作工具集包含“剧本工坊”“影像工坊”等模块;星罗平台可批量生成解说视频与场景导航内容;数字资产库归集的3万余件素材支持多领域复用。
人才储备方面,平台通过“迷雾剧场”“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等项目,培育了辛爽、刘畅、沙漠等新生代创作者。此次AI剧场延续了这一人才战略,试图在技术变革期构建新的创作生态。鲍德熹强调,AI工具虽降低创作门槛,但视觉调度、光影控制等核心能力仍需专业训练,这与平台培养“技术+艺术”双栖人才的定位高度契合。
国际市场上,奈飞已运用AI技术制作剧集特效,OpenAI推出的动画电影《Critterz》计划2026年上映。爱奇艺的探索被视为对标全球前沿的本土化实践,其成功与否将取决于能否平衡技术创新与内容本质。正如创始人龚宇所言,AI在长视频领域的落地时机已然成熟,但最终考验的仍是“讲好故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