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周师傅的新车还没开满一周,就被4S店的拖车拉走了。那天傍晚下班,我碰见他攥着皱巴巴的购车合同在展厅里打转,深蓝色西装袖口磨得发亮,嘴里反复念叨:"刚上牌的车,怎么就成了这副模样?"这位退休教师攒了三年钱才买下这辆SUV,特意选了带全景天窗的高配版,说是要带着老伴开启自驾游生活。
提车那天周师傅特意绕到我家楼下,车窗降下时,他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这内饰比我闺女的小公寓还讲究。"谁料第七天清晨,当他像往常一样去车库取车时,钥匙转了三圈,发动机只发出"咔咔"的闷响,仪表盘上的故障灯像失控的彩灯般此起彼伏。保险公司救援师傅掀开发动机盖扫了两眼,直接宣布:"曲轴连杆坏了,得回厂拆检。"
4S店售后经理递上温水时态度和蔼,但当周师傅提出退车要求,对方立即收敛笑容:"按规定只能维修,达不到退车标准。"这句话像火星落进干草堆,周师傅瞬间红了脸:"刚买的新车就要拆发动机?你们卖的是不是残次品?"我陪他调取监控时,维修单上"需更换发动机缸体总成"的字样格外刺眼。经理翻出《汽车三包规定》解释:"只有更换发动机、变速器等主要部件才能谈退换。"周师傅指着单据质问:"缸体不算主要部件?那什么才算?"对方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
这件事让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新闻:厦门叶女士购买的新能源车自动泊车功能失效,4S店同样以"不符合退车条件"为由拒绝,只肯补偿积分。当时觉得是个例,没想到转眼就发生在身边。周师傅儿子特意从外地赶回,在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新规里找到关键条款:"自三包有效期起算7日内,出现需更换发动机、变速器等主要零部件情形的,销售者应按消费者选择免费换车或退车。"
拿着文件再次登门时,4S店的态度明显软化,但新问题随之而来——要扣除"车辆使用费"。周师傅刚要发作,儿子掏出手机念起细则:"补偿系数调整后,这笔费用不过几百元,且上牌费、贴膜费都必须赔偿。"售后经理的脸色青红交替,最终同意全额退款。半个月后,周师傅在小区门口请我吃拉面时,手里还攥着磨卷边角的三包规定:"以前觉得这些条文是摆设,真遇上事才知道,该争的必须争。"
汽车维权律师朋友告诉我,类似情况中更棘手的是那些反复修理仍无法解决的案例。按规定,三包期内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4次,或累计修理超30天,消费者有权要求换车。但很多人因未保留维修记录,最终只能自认倒霉。有次我在4S店保养,遇见位大姐因变速箱五次故障要求换车被拒,理由是"每次故障原因不同"。我悄悄递上纸条提醒查看新规,里面明确写着"同一主要零部件"出现问题即可。后来大姐特意道谢,说4S店最终同意更换新车。
如今周师傅又买了新车,提车那天非要拉我同去。他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销售介绍的配置,还全程录音。销售笑称"叔您太仔细",他晃了晃本子说:"吃过亏,就得长记性。"看着他仔细粘贴三包凭证的样子,忽然觉得这些冷冰冰的条文,实则是给普通消费者的底气。
前几天小区业主群有人询问电动车电池衰减能否更换,我将周师傅的经历和相关规定发到群里,特别提醒注意查看三包凭证上标注的"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限值"。有业主回复说从未留意过这个细节,下次提车一定仔细核对。
购车本为图个安心,但遇到质量问题也不必慌张。商家常以"不符合规定"推诿,实则是在赌消费者不懂法规。就像周师傅说的,把证据攥在手里,把规矩弄明白,腰杆自然就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