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骁龙峰会·中国现场,具身智能成为产业界热议的核心话题。这场由高通发起的行业对话汇聚了芯片、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的领军者,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直言当前技术路线碎片化严重,"各家方案差异大导致行业热闹却进展缓慢,现阶段模型尚未达到实用标准,开放协作比闭门造车更有价值"。
王兴兴以宇树科技最新开源的世界模型为例,指出该模型虽包含完整数据集和部署代码,但距离工厂落地仍有差距。"这类似于OpenAI早期开源GPT-1/2的策略,当商业价值尚未显现时,开源能加速整个生态进化"。他透露宇树正尝试多种技术路线,包括自主开发及第三方合作,"在AI领域保持谦卑很重要,过去的技术框架可能成为创新枷锁"。
针对机器人硬件痛点,王兴兴提出颠覆性观点:未来机器人每个关节或仅需一根线缆。他以新能源汽车线束优化为例,指出当前工业机器人60%-70%故障源于线缆问题,"减少线缆需要突破通信协议瓶颈,这虽是长期工程但极具价值"。在算力部署方面,他建议将峰值功耗控制在100W以内,"手机芯片经过适配完全能满足机器人需求,这需要芯片厂商重新思考设计架构"。
面壁智能CEO李大海从终端应用角度提出,端侧模型将成为Agent系统的核心编排者。"云端处理复杂计算,端侧负责实时感知和隐私保护,这种协同已是行业共识"。他以汽车座舱场景举例,当端侧模型检测到儿童哭闹时,可自主调用云端语言模型进行安抚,"这种设计既保证响应速度,又避免云端持续监控带来的隐私风险"。李大海强调端侧模型需持续提升知识密度,"面壁智能计划每三个月将模型知识量翻倍,这与云侧追求智能水平提升形成互补"。
理想汽车副总裁勾晓菲聚焦汽车场景的Agent服务化转型。他指出自动驾驶普及后,车内空间服务将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今年理想同学已接入代驾、缴费等生活服务,未来用户选择Agent的标准将与选择操作系统一致——看其能提供多少服务"。他认为AI正在打破终端生态孤岛,"PC的鼠标键盘交互、手机的触控交互都将被自然语言交互统一,汽车将成为重要的服务入口"。
中科创达联合创始人耿增强则关注行业标准缺失问题。他指出当前AI应用存在严重碎片化,"不同芯片、操作系统、模型框架导致重复开发,急需跨终端的AI OS或统一Agent框架"。他描绘了未来技术架构:云端作为超级Cloud OS,终端设备作为Agent与其协同,"传统Linux、Android将成为虚拟化层,AI催生的新UI需要全新操作系统"。中科创达已与高通共建智能汽车和物联网创新中心,并与火山引擎合作混合AI方案,"产业共建能加速单设备智能向设备间协作进化"。
这场产业对话揭示出,具身智能的发展正从技术探索转向生态共建阶段。当被问及机器人ChatGPT时刻何时到来,王兴兴给出明确路线图:今年底实现实时动作生成,明年底完成陌生场景任务执行,数年内达成99.9%操作成功率。"当机器人能在未知环境中通过自然语言完成任务时,真正的变革才会发生",他强调这需要整个产业链在芯片、通信、安全等领域协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