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以一场深度演讲,勾勒出人工智能从通用阶段迈向超级阶段的演进蓝图。他首次公开了阿里巴巴对超级人工智能(ASI)的三阶段发展路径规划,并宣布阿里云将全面转型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在模型研发、平台服务、基础设施三大领域同步发力。
吴泳铭指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实现已无悬念,但仅是起点。阿里巴巴的终极目标是构建能够自主进化、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ASI系统。这一战略背后,是阿里云在技术架构上的全链条布局:从底层算力支撑到中层开发平台,再到上层应用模型,形成完整的AI生态闭环。
国际媒体对阿里巴巴的AI战略给予高度关注。路透社援引分析师观点称,此次云栖大会集中展示了阿里巴巴多年来的AI技术积累,其发布的万亿参数模型Qwen-3 Max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AI竞赛中迈出关键一步。海外科技媒体则评价,该模型的性能已具备改写全球AI产业格局的潜力。
根据吴泳铭的阐述,ASI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递进阶段。首阶段“智能涌现”以模仿人类认知为特征,依托互联网积累的海量数据,AI通过深度学习形成跨领域推理能力。典型案例包括通义千问Qwen3-Max在数学竞赛中取得满分,证明其已达到人类顶尖水平。
当前行业所处的第二阶段“自主行动”,核心在于AI与物理世界的交互能力。吴泳铭强调,自然语言将成为AI操作物理设备的“源代码”。用户仅需用日常语言描述需求,AI即可自动完成逻辑编写、工具调用和设备控制。阿里云已在此领域布局多模态模型家族,并与英伟达合作推进具身智能技术研发,推动AI从数字空间向实体世界渗透。
终极阶段“自我迭代”要求AI直接处理原始数据,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模型架构的持续优化。吴泳铭以汽车设计为例,指出当前AI依赖人类整理的二手数据,而未来若能接入全量原始信息,其创新效率将远超人类团队。为突破数据获取、算法优化和能源消耗等瓶颈,阿里云计划投入3800亿元升级基础设施,到2032年实现算力规模十倍增长。
在模型层,阿里巴巴通过通义系列构建了全模态覆盖的AI矩阵。新发布的Qwen3-Max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超越GPT-5,位列全球前三;通义万相2.5实现音视频同步生成;通义百聆语音模型下载量突破5.6亿次。阿里云智能CTO周靖人透露,通义模型生态已衍生超17万个定制模型,开源策略使其成为全球开发者最活跃的AI平台之一。
平台层方面,阿里云推出的百炼平台提供模型定制和智能体开发服务,支持企业快速部署AI应用。周靖人比喻称,模型服务如同AI时代的弹性计算,需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性能需求。同时,夸克推出的AI创作平台“造点”整合了通义万相与Midjourney V7的技术,大幅降低视频制作门槛,展现阿里在应用层的场景创新能力。
基础设施层面,阿里云提出“超级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的判断。吴泳铭表示,全球最终将形成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而阿里云凭借自研芯片、存储系统和网络架构,成为中国唯一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云服务商。为支撑ASI的算力需求,阿里计划在未来十年将数据中心能耗规模提升十倍,相当于新增数千亿元投资。
行业分析指出,阿里巴巴与谷歌是目前全球唯二同时具备大模型、云计算和芯片三层能力的科技企业。周靖人强调,阿里云的优势在于全栈自研与生态开放的结合,其MaaS(模型即服务)战略已实现模型与云平台的深度融合。沙利文调研显示,中国500强企业中70%已采用生成式AI,其中53%选择阿里云服务,若计入开源模型私有部署,实际渗透率更高。
尽管前景广阔,ASI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周靖人指出,当前AI在工具调用和复杂推理上已有突破,但实现完全自主迭代还需解决原始数据获取、多模态记忆和自主反馈等难题。网络延迟、能源效率等基础设施问题也将制约AI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关于AI与人类的关系,吴泳铭提出“智力杠杆”理论:正如电力放大了人类的体力,ASI将指数级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他描绘了未来工作场景——每个人可能同时调度上百个AI智能体,实现生产效率的百倍提升。这一愿景正在通过通义千问的开源生态、夸克创作平台的普及化,以及与英伟达等企业的技术合作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