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的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基地内,收割机正忙碌地穿梭于金黄的稻田间。经过收割、脱粒、装袋、称重、测量含水量、去杂及去皮等一系列严谨流程,测产数据显示,该基地水稻平均亩产成功突破740公斤大关。
当日,一支由权威机构组成的测产团队齐聚兴安盟,对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最新研发审定的两块常规水稻新品种稻田展开测产工作。这支团队汇聚了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及内蒙古北方寒地水稻育种创新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精英力量。
在测产现场,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程式华郑重宣布了测产结果:“‘兴隆56号’亩产达到746.6公斤,而‘兴隆244号’更是以亩产767.5公斤的成绩脱颖而出。”
程式华进一步介绍,‘兴隆56号’作为寒地水稻新品种,是通过海南与黑龙江两地多代精心选育而来。该品种不仅分蘖力强、耐寒性能优越,还具备出色的抗倒抗病能力及良好的成熟度。新品种的成功试种,预示着它将为兴安盟及同积温带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助力。
兴安盟,坐落于北纬46°的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拥有约115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被公认为世界寒地水稻的黄金种植带。多年来,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此深耕细作,致力于中国北方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
截至目前,该工作站已累计收集常规粳稻各世代育种材料22935份、耐盐碱育种材料1850份,并成功储备稳定育种材料367份。同时,已有7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为兴安盟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