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能源产业创新合作暨第十五届新能源企业500强论坛近日在太原落下帷幕。本届论坛以“跨越周期 韧性增长”为核心议题,聚焦新能源行业如何突破周期性波动、破解同质化竞争困局、应对内卷加剧等现实挑战,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凝聚智慧力量。会议期间同步发布了《2025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竞争力报告》《2025碳中和绿色影响力品牌》《2025双碳科技创新案例》等权威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创新指引。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发言中指出,我国新能源领域已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水电及智能电网等关键赛道,电池能量密度、光伏转换效率、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等核心技术指标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用数据印证了行业变革: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风光发电年均新增装机规模从“千万千瓦级”跃升至“亿千瓦级”。截至今年7月底,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达21.7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的58%,其中风光累计装机16.8亿千瓦,占比46%,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这一里程碑式突破,标志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进入新阶段。
全球竞争格局中,中国企业的领先优势愈发凸显。《2025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前十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七席并包揽前四名。这些头部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通过全球化供应链布局和技术输出,将“中国方案”推向世界舞台。
随着行业进入质量效益导向的新阶段,竞争模式正发生深刻转变。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经济师杨俊指出,新能源发展已从“规模扩张”转向“精耕细作”,系统规划与精细化管理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以零碳园区建设为例,需同时满足资源禀赋、电网接入、技术标准等多重条件,这对企业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行业阵痛期,与会专家开出“药方”:科技创新被视为穿越周期的核心动力,产业协同则是提升韧性的关键路径。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金华强调,锂离子电池产业需筑牢“本体安全、过程安全、消防安全”三道防线,通过标准引领、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破解安全难题。他特别指出,行业必须摒弃价格“内卷”,转向技术、创新、服务的良性竞争,否则将导致质量下滑、事故频发、生态恶化的连锁反应。
作为山西能源转型的重要参与者,国家电投集团基础产业部总监鲁杰为分享了区域实践。该集团将山西作为战略核心区,构建了火电、新能源、铝产业协同发展的支撑体系。在能源安全领域,通过神头电厂“上大压小”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在系统韧性方面,规划到2030年建成51.5万千瓦新型储能;在绿色转型上,力争新能源装机占比从76.7%提升至80%以上;同时推进氧化铝产业低碳化改造,打造智慧环保产业链。
这场思想盛宴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新能源产业正重塑增长逻辑——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从单兵作战转向生态共赢,从价格博弈转向价值共创。尽管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但行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突破和全球协作,正在开辟一条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