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航天引入“总装拉动”模式,迈向航天系统高效灵活批量化生产新阶段

   时间:2025-09-29 20:39:2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航天工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一种借鉴汽车行业精益生产理念的新型制造模式——“总装拉动”模式,正在重塑火箭与卫星的生产体系。这一模式由国有航天部门引入,旨在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航天器的高效、低成本、灵活化生产。

长期以来,航天器生产依赖手工定制,每一枚火箭和卫星都是独特的工程作品。然而,随着卫星星座建设、可重复使用运载工具研发以及持续性月球任务的需求激增,传统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高密度发射的需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王国庆院士团队在《机械工程学报》发表的论文中指出,航天制造正从“研制生产主导”向“规模化定制阶段”转型,迫切需要一种既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又符合产业特点的新型制造模式。

“总装拉动”模式的核心在于颠覆传统生产逻辑。过去,总装单位仅作为产业链末端环节,负责按计划装配,但配套零部件交付时间与装配节拍不匹配,导致库存积压和成本高企。新模式下,零部件仅在最终装配环节需要时才从上游获取,且数量严格受控。这种“需求驱动”的逻辑源于日本丰田汽车上世纪中期首创的“拉动式”生产模式,通过看板卡等工具实现零库存、高效率生产,成为全球精益生产的基石。

如今,中国航天业将这一理念应用于火箭和卫星生产。从最终装配到子系统组装,从零部件到原材料,每个环节仅在下游提出需求时才启动。由此形成的灵活供应链,使火箭发动机、太阳能电池板等部件的生产与发射计划同步,推动组织架构从扁平化向金字塔式层级结构转变,赋予供应商更多资源调配权。

王国庆团队强调,全球航天计划已从“能否造出来”转向“如何实现小批量、可靠批量化生产”。当前,世界进入“批量定制时代”,高频率发射和庞大卫星网络需要可扩展、可重复的制造方式。例如,美国SpaceX的“星链”项目计划部署约4.2万颗卫星,已发射7000多颗,展现出惊人的批量生产能力。但中国的发展路径更注重网络化和生态系统驱动,依托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和私营供应商的协同,形成国家战略。

随着国网星座、千帆星座、鸿鹄三号星座等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进入密集组网阶段,中国对卫星和运载火箭的规模化生产需求迫切。未来几年,数千套航天装置将投入生产。王国庆团队认为,“总装拉动”模式将为航天重大任务完成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支撑,但这一转变需要“彻底的自我变革精神”。

具体而言,制造总体单位需承担合同经费、计划统筹、质量保证、能力建设和供应链管控五项职责,构建模块化、柔性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能力。通过布局模块化工位、优化作业流程,以总装节拍为源头,采用脉动生产模式重塑总装能力。智能柔性装配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动态调整不同型号火箭的生产流程,适应混合生产需求。

另一项突破是协同制造平台,它连接全国工厂、实验室和供应商,甚至跨越涉密网络。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平台实现生产状态实时跟踪、供应链瓶颈可视化、缺件自动预警以及跨机构安全数据共享。管理者可通过“数字拉动看板”系统实时掌握供应链动态。

这场改革正值中国航天发射提速之际。2024年,美国完成158次轨道发射,大部分由SpaceX执行;中国完成68次发射,虽较2023年的67次有所增长,但与年初预计的“全年100次左右”仍有差距。航空航天自媒体撰稿人高天伟指出,中国在传统航天领域保持稳健,但在新兴商业航天领域,实际进展与计划存在偏差。尽管如此,商业航天企业过去十年的发展表明,其灵活高效的技术资源利用能力可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航天服务,值得持续扶持。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