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斗规模应用产业化论坛上,高德地图董事长刘振飞透露,企业已全面实现以北斗系统为主导的导航定位服务,成为国内民用领域规模最大的北斗应用案例。据最新统计,高德每日调用北斗卫星的定位次数已突破9000亿次,这一数据印证了北斗技术在大众出行领域的深度渗透。
高德通过开放平台将北斗的高精度定位能力向开发者开放,目前已服务超过40万个应用程序,覆盖近300万开发者群体。这种技术共享模式不仅推动了位置服务的普及,更催生出多样化的创新应用场景。例如,基于北斗的交通视觉语言大模型可为用户提供3公里范围内的路况预判,主动推送避堵方案,将全局视角能力赋予每个普通用户。
空间智能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高德从单纯的位置服务向认知服务升级。这种结合北斗与人工智能的技术形态,能够模拟人类对三维空间的感知能力。今年8月推出的高德地图2025版,通过AI助手"小高老师"实现了服务形态的突破——该功能上线首月单日调用量即达12亿次,月活跃用户突破4亿。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获取个性化出行方案,系统会动态调用多个子智能体完成复杂决策。
在安全救援领域,北斗的全球覆盖能力与高精度定位技术形成合力。去年推出的卫星求救功能已累计帮助107人脱离险境,这项服务在无地面网络环境下仍能通过北斗短报文发送求救信息。全球化布局方面,高德世界地图已覆盖200余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6种语言交互,境外打车服务延伸至30个国家,真正实现了"中国精度"的全球输出。
刚上线的高德扫街榜通过分析海量出行数据,构建起客观的线下服务评价体系。该功能首日使用人数即超4000万,其算法核心依赖于北斗的空间定位数据与空间智能的场景理解能力。刘振飞强调,北斗技术的应用边界取决于行业想象力,当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时,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场景都将迎来变革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