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站在国家会议中心舞台上,第六次年度演讲的主题"改变"二字,映照着小米十五年来的跌宕历程。这家从智能手机起家的科技企业,如今已横跨手机、汽车、家电三大领域,用五年时间将研发投入从93亿元提升至241亿元,研发人员数量翻倍增长至22641人,完成了从"组装厂"到"硬核科技公司"的蜕变。
小米17系列的发布成为这场蜕变的最佳注脚。开售五分钟即打破2025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首销纪录,Pro Max机型占比超50%的战绩,让苹果17系列在中国区首周100万台的激活数据黯然失色。这款被雷军称为"全面对标iPhone17"的产品,首创妙享背屏设计,不仅支持自定义时钟、航班提醒等实用功能,更通过主摄实现超高画质自拍,解决了传统前置摄像头的画质瓶颈。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全球首发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芯片采用3nm工艺制程,配合含硅量16%的金沙江电池技术,使小米17ProMax的7500mAh电池容量超越iPhone全系。100W有线快充、50W无线充电以及PPS通用快充协议的支持,展现了小米在能源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徕卡Summilux影像系统与5000万像素光影猎人950传感器的组合,更让逆光拍摄成为可能。
这条技术突围之路充满坎坷。2014年成立的松果电子曾推出澎湃S1芯片,但2018年被迫暂停SoC研发。2021年重启芯片项目后,2022年遭遇业务滑坡,营收骤降15%的危机。2024年初投片的最先进3nm工艺芯片,面临2000万美元投片费与6个月项目延迟的双重风险。当搭载玄戒O1的小米15S Pro最终上市时,这场持续十年的芯片长征终于迎来曙光。
汽车领域的突破同样震撼。2021年宣布造车时,雷军称这是"最后一次重大创业",投入100亿美元亲自带队。2022年SU7开发关键期,小米忍痛暂停Ultra项目确保主航道。2024年纽北赛道上,小米汽车以6分46秒874的成绩打破全球最快四门车纪录,2025年再次刷新。这款坚持使用小米品牌的性能车,成功解决了高端化、女性用户和线下渠道三大难题。
专利数量的增长印证着技术积累的厚度。全球授权专利从2020年底的1.6万件增至2025年Q2的4.3万件,形成覆盖手机、平板、汽车、家电的完整生态链。当雷军宣布为YU7Max、SU7 Ultra车型推出定制服务时,这家科技企业已将触角伸向超豪华车市场,提供劳斯莱斯、保时捷级别的专属体验。
从被质疑"组装厂"到构建人车家生态,小米用五年时间投入1020亿元研发资金,完成了从互联网公司到硬核科技企业的跨越。当55岁的雷军仍在"闯的年纪",这家拥有4.3万件专利、2.2万名研发人员的科技巨头,正在高端化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