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手机厂商在广告宣传中频繁使用“最强”“最佳”等绝对化表述的现象,引发了公众对广告真实性的广泛讨论。细心的消费者发现,多家品牌在宣传海报中,为规避法律风险,普遍在醒目宣传语旁添加了“目标”等限定词,但呈现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星纪魅族集团中国区CMO万志强通过社交媒体回应了这一争议。他坦言,添加限定词的行为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行业为遵守广告法规的普遍做法。据其透露,魅族内部曾明确要求:“在保持语义完整的前提下,限定词必须足够显眼,避免引发消费者误解。”这一表态凸显了品牌对诚信宣传的重视。
对比各品牌操作可见,魅族在处理限定词时采取了差异化策略。其宣传海报中,“目标成为”等限定词与其他宣传文字采用相同字号,仅通过字体颜色或排版进行弱化处理;而部分竞品则直接将限定词缩小至常规字号的1/3至1/2,导致视觉效果上几乎难以察觉。这种差异折射出厂商在合规与宣传效果间的权衡思路。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广告法》对绝对化用语监管的强化,以及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手机行业正经历宣传策略的转型。厂商通过添加限定词的方式,既规避了法律风险,又试图维持产品的高端形象。但如何平衡合规性与宣传冲击力,仍是各品牌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消费者对“目标”类表述提出质疑,认为其可能暗示产品尚未达到宣传水平。对此,法律专家表示,只要限定词表述清晰且不误导消费者,即符合法规要求。这场关于广告语言的讨论,或将推动行业建立更透明的宣传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