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以“供养两个大学生压力巨大”的比喻形容小米造车与芯片研发时,这位中国首富的坦诚瞬间引爆舆论场。2025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显示,雷军以435亿美元身家重返公众视野,其掌舵的小米集团正经历着史上最激进的战略转型——同时押注智能电动汽车与自研芯片两大烧钱赛道。
这场“双线作战”的代价远超市场预期。截至2025年3月,小米造车业务五年累计投入已达1050亿元,其中2025年单年计划追加300亿元。仅旗舰车型SU7的研发成本就突破300亿元,涵盖电机自研、渠道建设及2000人研发团队的薪酬开支。即便如此,汽车业务在2025年第二季度仍亏损18亿元,尽管该季度集团整体净利润达108亿元,凸显出造车业务的盈利压力。
与恒大汽车1100亿元投入仅交付1389辆车的惨淡相比,小米用千亿级投入实现季度交付8.13万辆、营收206亿元的成绩,已属行业奇迹。雷军在技术投入上的执念可见一斑:SU7 Ultra顶配车型定价超50万元仍获三天万单锁定,其搭载的V8s电机转速达27200rpm,成为全球量产最快主驱电机。这种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小米将未来五年2000亿元研发预算中的大部分,倾斜至汽车智能化领域。
芯片战场同样硝烟弥漫。自2023年启动造芯计划以来,小米累计投入超135亿元,其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单次流片成本高达10亿美元。2500人的研发团队年均人力成本超30亿元,叠加与澎湃OS系统的协同开发费用,造芯业务已成为仅次于造车的资金黑洞。但回报同样显著: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3nm手机芯片技术的企业,其自研芯片已搭载于最新发布的小米17系列。
这种激进扩张策略在资本市场获得积极回应。2025年3月,小米通过配售股份筹资425亿港元,明确用于电动汽车和芯片业务。股价表现同样亮眼:尽管6月底以来出现波动,但截至9月25日收盘,小米市值仍达1.55万亿元,较2024年实现大幅增长。这种资本市场的信心,与雷军“技术为本”的战略定力密不可分。
在9月25日以《改变》为主题的年度演讲中,雷军宣布小米17系列首次对标苹果,推出标准版、Pro、Pro Max三款机型,并首发3nm工艺芯片。这场观看人数超5000万的演讲,不仅延续了“危机→梦想→挫折→成长→勇气→改变”的叙事脉络,更成为小米战略转型的宣言书。从2020年复盘十周年战略,到2024年揭秘造车决策,雷军的每次演讲都精准踩中行业变革节点。
这种战略定力源于对产业趋势的深刻洞察。雷军将汽车和芯片视为未来十年主战场,认为手机市场的性价比红利已近尾声。其生态协同战略更显巧妙:小米汽车车机系统与MIUI深度打通,6.8亿月活用户成为汽车业务的关键支撑;手机业务贡献超六成营收,为造车造芯提供现金流保障。这种“基本盘+新赛道”的布局,既避免资源内耗,又形成协同效应。
面对两大烧钱业务,雷军展现出企业家的战略魄力。他将十年积累的生态、用户、资金集中投入,用压强原则突破技术壁垒。这种不畏艰难的“啃硬骨头”精神,正在推动中国科技产业从制造向创造跃迁。当雷军在演讲中提及凡客创始人陈年受SU7启发转型直播电商时,那句“五十岁正是闯的年纪”,或许正是中国企业家攻坚核心技术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