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为规范电池市场术语使用,避免消费者对半固态电池与固态电池产生混淆,国家相关部门正着手制定新标准,拟将“半固态电池”正式更名为“固液电池”。这一调整旨在通过统一命名方式,厘清技术分类边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从技术原理来看,固液电池与固态电池存在本质差异。前者仍保留部分液态电解质,通过引入固态电解质材料优化性能;后者则完全摒弃液态成分,采用全固态电解质结构。这种结构差异直接导致两者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核心指标上拉开差距。据技术资料显示,固液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传统锂电池提升30%至50%,充电效率也有所改善,但液态成分的存在仍使其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
相比之下,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更为显著。其能量密度可达固液电池的1.5倍以上,支持“10分钟充至80%”的超快充电模式。更重要的是,由于彻底消除液态电解质,固态电池从根源上杜绝了漏液和起火隐患,循环寿命更突破1万次大关。这些特性使其在动力电池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尤其适合对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严苛的场景。
行业专家指出,此前“半固态电池”的模糊定义导致市场乱象频发。部分企业利用术语歧义进行概念炒作,既误导了消费者选择,也干扰了技术路线竞争。新命名标准的出台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明确技术分类,帮助汽车厂商和终端用户准确识别产品特性,从而遏制不实宣传,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