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在即,从航天员头盔视角看任务标识诞生记

   时间:2025-10-28 13:37:5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团队再次担纲国家重大航天任务标识设计,其创作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以独特的“航天员视角”引发广泛关注。这枚融合科技温度与人文情怀的标识,不仅成为任务的重要视觉符号,更彰显了艺术设计在国家战略工程中的创新价值。

2024年深秋,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工作室内灯火通明。由教授顾欣带领的师生团队,正为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标识展开密集创作。研究生董恬的初稿以倾斜构图和动态线条展现航天速度,但顾欣提出关键建议:“能否跳出地球视角,转而从太空回望?”这一灵感转向,让团队决定以航天员头盔为核心视觉——透过面窗的反射,呈现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的瞬间,将冰冷的技术符号转化为人类探索的温暖目光。

“航天事业的成就,最终由人实现。”顾欣解释设计理念时强调,此次创作摒弃传统直接描绘太空场景的方式,转而通过宇航员头盔的反射视角,传递“以人为本”的核心。这一突破性构思,在官方评审与社会投票中脱颖而出,成为任务标识的最终方案。

标识的构图历经多轮优化。初稿中倾斜的头盔设计被调整为轴对称布局,视觉重心垂直居中。自上而下,任务年份“2025”、对接组合体、地球轮廓与编号“21”依次排列,形成庄重稳定的仪式感。环绕头盔的双圆环设计尤为精妙:外环似古代天文仪,内环象征轨道运行,交汇点精准落于祖国版图,寓意“使命与家国同频”。

色彩系统同样经过反复推敲。外圈采用国旗红黄配色,彰显国家荣誉;内圈深蓝代表宇宙的浩瀚;白色飞船与空间站在星光中精准对接,下方蓝白相间的地球倒映于头盔面窗;任务编号“21”以明黄色点缀,强化视觉识别。设计团队摒弃复杂渐变,采用高辨识度平面化表达,确保标识在各类媒介中清晰传播。

2025年初,设计方案最终定稿。这是四川美术学院继神舟十七号任务后,再次承担国家航天任务标识设计工作。从工作室的深夜灯火到浩瀚深空,设计师们以艺术语言诠释科技使命,让一枚小小的标识承载起人类对星辰大海的永恒向往。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